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经济管理学院)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1)农村发展与管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合理利用、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等,重在研究探讨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区域经济发展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分析探讨部门经济发展问题、农业资源利用和生产要素配置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措施。
(3)农业现代化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道路、措施和对策的研究。同时,本研究方向将结合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特点,研究探讨区域性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并承担政府和企业发展规划的咨询论证。
(4)农村金融与财务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农村财政体制改革研究;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研究;农村税费改革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研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农村反贫困建设研究;农村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债务研究等。
(5)中小企业管理
本研究方向侧重于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既包括农业的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又包括农业企业微观层次的管理和控制问题。既包括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又包括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及管理和利用,尤其注重农业投资项目的投资和经济评价。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1.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2.实行学分制,最低学分学分顶岗实践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开课学期 备 注 学
位
课 公
共
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必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必选其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第一外国语 48 3.0 1 必修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32 2.0 1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32 2.0 1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32 2.0 1 领域主干课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农村发展 32 2.0 1 必修 农村公共管理 32 2.0 1 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 32 2.0 1 区域发展规划 32 2.0 1 研究方法与论文设计 16 1.0 1 农村与区域发展案例研讨 16 1.0 2 选
修
课 专业实践 24 1.5 2 选修 农业投资与项目评估专题 24 1.5 2 农业经济专题 24 1.5 1 农产品营销专题 24 1.5 1 农村财政与金融 24 1.5 2 农村财务管理 24 1.5 2 农业合作经济专题 24 1.5 2 统计分析方法 24 1.5 2 经济学与管理学专题 24 1.5 2 西方自然科学史 24 1.5 2 补
本
课 农业经济学 0 0 同等学历
与跨学科补修 管理学 0 0 实践环节 实践总结报告 6.0 中期考核 已修课程、学分,思想品德,论文进展 六、实践环节
1.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2.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七、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开学第一学期制定培养计划、第二学期末进行开题报告及论文研究综述或实践报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