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doc

发布:2016-11-02约3.7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是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领域。主要为从事农业科技教育、管理和推广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热爱农业,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应掌握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手段;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技术传授技能、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方向 根据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专业特点和学科基础,本学科设置3个研究方向。 1.农业科技管理:包括农业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成果、科技推广、科技队伍、科技条件、科技经费、对外技术引进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以及科技政策和科技预测的管理等。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水平,能够促使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农业技术推广:通过试验、示范、咨询服务等途径,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包括作物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农田水利技术、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等,以达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农业科技教育:农业科技教育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在农村基层单位积极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技术培训、普及国家农业政策和法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四、课程设置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 位 课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必修 18 1 1 必选其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第一外国语 3 1 必修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2 1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 1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 1 领域主干课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论 2 1 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 2 1 农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2 1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案例讨论 2 1 选 修 课 农业高新技术进展专题 2 2 不低于学分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2 2 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 2 2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2 2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 2 2 补本课 生态规划 0 0 实践环节 实践总结报告 6 必修 中期考核 已修课程、学分,思想品德,论文进展 总学分 32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环节一般包括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践训练、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等。 1.实行导师负责制:每个研究生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指导。两位导师均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水平。校内导师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在校期间课程学习、论文选题、指导研究、指导论文和答辩等工作。校外导师协助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和项目研究。入学三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部。 2.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方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文献综述与学术报告: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在阅读本学科大量文献基础上,在本学科范围内一个学期做两次以上学术报告。 4.实践训练: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环节研究。实践环节研究应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和当地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六、科学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应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培养科学素质,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年) 研究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