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退溪诗中的朱思与陶清-淡江大学机构典藏.doc

发布:2017-03-02约1.43万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萬 理 一 原?天 心 實 體 --論韓國李滉詩中之朱熹義理與陶潛情懷 陳慶煌 摘要:本論文旨在研究韓國一代名儒李滉退溪先生之詩。退溪自少服膺朱熹義理之學,所為詩在義理思想上亦淵源於朱子,而生活情致又與陶潛頗為類似,是亦有深值研究者焉。本論文首為緒論:先闡明寫作緣起及研究目的,次紹述李滉之生平,嗣論及李滉詩學淵源。第貳部分:則依敬義夾輔、動靜相資、知行互用、明誠共進、博約攸貫、物我一體六項,以論證李滉詩之義理思想來自朱子。第叄部分:又依孤懷高致、質性天然、悠閑自在、清真平淡四項,以論證李滉詩之情致與陶潛相契。第肆部分:略論李滉和陶飲酒與次朱九曲櫂歌,以證其借韻學步之勤。最後則係結語,以為若尊李滉為韓國詩聖,亦不為過。 關鍵詞:李滉、退溪、朱熹、考亭、晦庵、性理大全、陶潛、元亮、淵明。 壹、緒 論 一、寫作緣起及研究目的 間嘗閱《退溪全書》,見李滉於理學之外,文學造詣頗深,嘗謂:「文豈可忽乎哉!學文可以正心也。」又曰:「吾詩枯淡,人所不喜;然於詩用力頗深,初看雖似枯淡,久則不無意味。」然而畢竟以詩為理學之附庸,強調「詩於學者,最非深切。」倘學者耽於吟詠而莫能體之於身,則不免玩物喪志,影響心性修養。試觀其<和子中閒居>詩云: 詩不誤人人自誤,興來情適已難禁。 風雲動處有神助,葷血消時絕俗音。 栗里賦成真樂志,草堂改罷自長吟。 緣他未作明明眼,不是吾緘耿耿心。 退溪對作詩所持之態度,大致來自朱子,《性理大全》載朱熹論詩云:「作詩間以數句適懷亦不妨,但不用多作,蓋便是陷溺耳。當其不應事時,平淡自攝,豈不勝如思量詩句。至其真味發溢,又卻與尋常好吟者不同。」余因酷愛作詩,每有一發不可收拾之概。二00二年元月二十日余嘗飛韓訪問七天,除發表《詩教宏揚世太平》外,吟成律絕三十二首,翌年又獲邀與會,即以退溪詩為研究主題,語云:「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冀對詩學之視野,有所拓展。嗣歷十載之沉潛積澱,萬理一原,天心實體,今復擴章增節,補苴罅漏,良以退溪詩學重在朱熹之義理與陶潛之情懷,遂作為研究主題,幸就教於高明。 二、李滉之生平 李滉(1501~1570),字景浩,韓國真城人。其生相當於吾國明孝宗弘治十四年辛酉,卒於明穆宗隆慶四年庚午,享年七十歲。 李滉生而岐嶷,喜讀書,好深思,十九歲時,初得《性理大全》首尾二卷,試讀之,不覺油然心喜,久而知味,諳其門路。三十四歲時,初仕在朝,頗欲有所為。終以孤懷高致,質性自然,不樂仕宦,五十一歲時,棄官東歸,卜居退溪之上,從游者日眾,咸稱之曰退溪先生。六十一歲時,正月將赴召,適墜馬,以病辭。後移居陶山,遂號陶翁,築節友社,益奮於學。尋復出,迄綿篤,朝廷馳驛護遣至家,書<遺戒>遂仙逝。綜其一生,先後膺百四十餘種官職,奇哉! 退溪之教以明心見性為先,其言以孔、曾、思、孟、濂、洛、關、閩之聖經賢傳為主,尤篤好考亭朱子之學,嘗節略其書,以昌示學者。其學一以朱子為依歸,亦步亦趨,謹守不逾,有「海東考亭」之稱。其為學敬義夾輔,動靜相資,知行互用,明誠共進,博約攸貫,物我一體。 理學之外,退溪在文學方面,造詣頗深。退溪嘗云:「孔子以不為二南為牆面,韓公以不學詩書為腹空,……自古安有不學詩書底理學耶?」 尤其於詩,用功至勤。所作今存者有內集五卷、別集一卷、外集一卷、續集二卷,凡二千零一十三首,沖淡縝密,自成一家。 三、李滉詩學淵源 退溪於詩無所不窺,轉益多師,魏晉唐宋人名作,幾乎均曾涉獵。汲取之廣、涵泳之深,創作之富,東國詩家殆無出其右者。 影響退溪最大者,當推陶淵明、杜甫、蘇軾及朱熹四大家。在退溪二千餘首詩中,頗多和陶、和杜、學蘇之作。尤以心儀朱子,三薰三沐,拳拳服膺,可謂至矣。所和所擬朱詩,或點化朱句者,始於四十三歲,迄於六十六歲,前後持續達二十四年之久,其篤好朱子,非惟和其詩,且復稱之不離口,甚至以朱之詩句贈人。 朱子之影響於退溪者,要以義理思想為多;而陶淵明之獨特情致,杜甫之格高律細,蘇軾之麗辭俊采等,退溪亦多所取資。涵養既深,錘鍊日久,故能融貫眾妙,自成馨逸。 杜律、蘇辭,原是退溪平日潛研時所經常取徑者,不難逐漸變化而成退溪詩之自家面目,於涵養二公之忠愛精神外,良以格調音律及辭藻典故,篇幅浩繁,拙文祇好從缺。然而朱義、陶情,則與退溪思想及生活,息息相關,此亦即退溪詩之精髓所在,容當析論如下: 貳、李滉詩之義理思想來自朱子 李滉之學即為朱熹之理學,其詩亦以源自朱子者為多。今觀其四十八歲時所作<二樂樓次東坡黃樓詩>有句云:「吾聞名教中,心法謹毫氂。」;五十歲時所作<和陶集飲酒>有句云:「我思千載人,蘆峰建陽境。」;五十一歲時所作<清明溪上書堂次老杜韻>有句云:「補過希前垂至戒,令人長憶紫陽翁」;次韻東坡詩而意不在東坡,和陶而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