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次示范课的教学内容为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4章第2节《山地的形成》。本节课主要围绕山地的形成机制进行讲解,具体内容包括:
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2.地壳运动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3.断层构造与山地形成。
4.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山地形成。
5.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山地的形成机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2.地理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探讨地壳运动、断层构造等因素对山地形成的影响,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地理价值观:通过了解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关爱地球家园的价值观。
4.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川省成都市高中一年级学生。以下是对学生学情的具体分析:
1.学生层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初步的认识,但理解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尚待提高。
2.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运动等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山地的基本概念,但关于山地的形成机制和构造背景等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培养其地理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3.素质方面:学生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个别学生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待加强。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学习方面表现较好,能够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但在自主学习方面,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励。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山地的形成感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同时,由于山地形成涉及地质构造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山地形成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山地形成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激发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山地形成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山地形成的动态过程和地质构造图,增强直观性。
2.教学软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壳运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学习,获取更多山地形成的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山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山地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激发学生对山地形成的好奇心。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讲授新知(20分钟)
(1)教师首先介绍山地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对山地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接着,教师详细讲解地壳运动与山地形成的关系,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类型及其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3)然后,教师介绍断层构造与山地形成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断层如何塑造山地地貌。
(4)接下来,教师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山地形成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山地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5)最后,教师分析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给出几个关于山地形成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例如:“请分析某地区山地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邀请代表进行分享,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地形成的关键因素,并指出山地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山地形成的奥秘。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山地形成的短文。
(2)收集有关山地形成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3)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分析山地对当地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并撰写观察报告。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相关章节,深入了解山地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地质学基础》相关内容,探究地壳运动、断层构造等地质现象对山地形成的作用。
-《地理与环境》杂志中关于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题报道,了解山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世界自然遗产》书籍中关于著名山地景观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