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北师版七下数学-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6.2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docx
七年级下册教案
2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2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课时
1
核心素养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闸
系的例子。
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
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3.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
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知识目标
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并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间的关系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教学重点
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间的关系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教学难点
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间的关系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当堂练习,巩固所学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你知道自己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吗?如右图,测试者一将一根较长的直尺零刻度朝下,悬在被测试者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被测试者两个手指间距约3cm,与直尺的零刻度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测试者突然放开直尺,被测试者迅速用手指夹住,手指所夹处的直尺刻度就是被测试者的反应距离。不同的反应距离对应不同的反应时间,下表呈现了部分反应距离及对应的反应时间:
提问:这个变化体现了哪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师生活动:学生发言,其余学生判断,教师订正。
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
知识点一: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导入的情境上继续展示问题:
(1)当反应距离为10cm时,反应时间是多少?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表格,直接给出答案。
(2)反应距离越大的人,其反应时间有什么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表格,直接给出答案。
(3)反应距离每增加1cm,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师生活动:需引导学生进行计算,不可直接凭感觉观察。学生计算后给出答案。
(4)小明和同桌实验测得的反应距离分别为9.5cm,18cm,你能估计他们的反应时间吗?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生活动:此问题稍难,需引导学生根据(4)的计算结果进行估计,鼓励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大胆进行估计。
(5)请你和同桌一起做一做上面的游戏,估计自己的反应时间。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间合作,引导学生2人操作,1人计时,1人测量,1人记录,分工完成实验。
观察·思考
2016—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直(GDP)的变化情况如下(精确到1万亿元):
提问:这个变化体现了哪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师生活动:同样先让学生明确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谁跟着谁变,怎么变的问题就自然产生了。
(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总的变化趋势。
(2)2016—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怎样变化的?
师生活动:在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说出具体是怎样变化,可引导学生根据每一年的变化来判断。
(3)根据表格,预测203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师生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出答案。
练一练
我国从1949年到200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答:随着x的增加,y也增加;
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答: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增加1。5亿左右,但最后10年的增加量大约只有0。76亿,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本题,自主讲解利用刚刚所学知识辨别变量,加深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关系时,一般第一行表示自变量,第二行表示因变量。
典例精析
例1父亲告诉小明:“距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并且出示了下面的表格:
父亲给小明出了下面几个问题,请你和小明一起回答:
(1)如果用h表示距离地面的高度,用t表示温度,那么随着h的变化,t如何变化?
(2)你知道距离地面5千米的高空温度是多少吗?
(3)你能预测出距离地面6千米的高空温度是多少吗?
答:(1)随着h的升高,t在降低。
(2)-10℃。
(3)根据规律,高度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所以距离地面6千米时的温度是-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