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ccc.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美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中国美学真正的起点是老子。
2、西方主客二分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天人合一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中国主张主客体合二为一的是朱光潜。
3、美感的特性:无功用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愉悦性。
4、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性,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因素是最根本、最长远作用的因素。
5、人物美属于社会美。
6、艺术美的本体就是美(广义的美)。从本体的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就是美。
6、艺术作品的层次:①材料层 ②形式层 ③意蕴层
7、“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
8、技术美的本质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9、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的概括和结晶。
10、中国美学中有一对和崇高与优美十分类似的范畴,即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壮美与优美)中国美学的壮美与优美都源于《易传》。
崇高的源头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 优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
崇高的核心意象是追求无限。
11、研究悲剧最有影响的是亚里士多德(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以《俄狄浦斯王》为例)、黑格尔(两种片面的理想冲突,以《安提戈涅》为例)、尼采(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本质上是酒神精神,是痛苦与狂喜交融的迷狂状态,《悲剧的诞生》)。
12、悲剧是与古希腊人的命运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命运是悲剧意想世界的意蕴的核心。
13、当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支配的力量所造成的灾难却要由他来承担责任,这就构成了悲剧。
14、悲剧的美感包括:怜悯、恐惧、振奋。
15、丑的特点是不和谐。
16、日本诗人松尾芭蕉俳句:“古池塘,青蛙跳入波荡响。”表现的是作为审美形态的“空灵”。
17、“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 “空灵”作为审美形态的最大特色是 静,“空灵”是一种“静趣”
18、西方最早成体系提出美育观点的是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19、西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中国,孔子最早提倡美育思想。 20世纪初,蔡元培在北大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
20、美育属于人文教育,他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二、简答
1、什么是审美态度(审美心胸)?
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审美心胸。审美态度(审美心胸)就是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的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从主客二分的关系中跳出来。这是美感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布洛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这种态度。“心理的距离”是说人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并不是说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离。
2、什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什么是移情?
朱光潜说移情作用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是意象的生成。利普斯认为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意向的生成,移情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审美愉悦,也就是由意向的生成。
3、什么是审美趣味?
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主体的审美指向。既带有个体性特征,又带有非个体性特征。而且深刻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4、什么是审美格调(审美品位)?
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位。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5、什么是审美风尚(时尚)?
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时尚的一个特点是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时尚的另一个特点是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
6、自然美的内涵
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自然美也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7、什么是人物美?
人物美属于社会美,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观照:人体美、人的风资和风神,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这三个层面的人物美,都显现为人物感性生命的异想世界,都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带有历史的文化内涵。
8、王夫之所说的“诗无达志”,即诗没有准确的解释,为什么没有办法准确的解释?(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