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仅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我们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划分为记忆水平的教学、思考水平的教学和创新水平的教学,这是三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次递进的教学水平。教学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这是认知活动的基础,头脑里没有表象和概念的积累,脑子空空,缺乏思维活动的基本材料,怎么可能达到思考水平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记忆水平上,那学生只不过是知识的容器和书本的奴隶。因此必须使教学达到思考的水平,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是否达到了教学的最高水平呢?不是的。“高智商并不必然带来高创造性。”因此,必须经由思考水平的教学达到创新水平的教学。
创新型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新型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在教学中,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型教学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但以此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型教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的结论,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新型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当前在论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上,出现了一些片面的观点。在强调学生主体性时,常常忽视教师的作用,贬低教师正常的讲授和提问。其实,从哲学观点看,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主体相对客体而言,主体和主导不是对立的一组矛盾概念,而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计划,规范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调节教学进程等等,无一不是在教师的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整个生命活动的过程,并在其中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教学活动升华为创新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及其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究竟是培养只会按指令行事的驯服而灵巧的工具,还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有鲜明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要求学生“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还是养成具有一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能力”?
创新型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前者强调“灌输”,后者强调“养成”,主张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其实,这种教育就是将教育史上的两种主张融合起来,既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又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
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出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出创造的潜能。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例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会视为大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儿童训练成“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导致思维上的亦步亦趋。思想上的框框条条太多,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重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