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精品PPT.pptx

发布:2021-03-19约1.9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17年8月,北京终于对德宣战,主要目的是想降低日本在中国愈来愈大的经济压力、政治影响力和驻军后果。中国渴望能在大战结束时举行的世界和平会议中有一席之地,以平等地位加入世界社区,将中国利益放入世界舞台,以便讨论其各项主权和领土问题。 ——魏格林、朱嘉明:《一战与中国:一战百年会议论文集》; 当1918年初威尔逊发表十四点演说不久,留美出身的著名记者董显光就率先对威尔逊主义作出了反应。当年4月,董显光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评论说,中国可以根据威尔逊主义中的“民族自决原则”收回德国占领的“青岛主权”。同年底,董显光再次发表文章,分析中国如何利用威尔逊主义,争取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支持中国的外交目标。 在一般中国人看来,所谓的“民族自决原则”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公理与正义”。作为威尔逊主义的提出者,威尔逊本人也被中国人描述成一位伟大的“救世主”。 ——马建标:《“受难时刻”: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 正是这种复杂的大国政治矛盾关系决定了英、美、法三国元首在“三强会议”上作出了一笔政治交易:在种族平等问题上,威尔逊获得了英国的支持;但在山东问题上,威尔逊必须理解英法两国的“苦衷”,向日本妥协。 ——马建标:《“受难时刻”: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1.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6月5日起,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至上海,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恰恰在这个时候,苏联的列宁对中国宣布,要把沙皇政府从中国获得的所有不法权益都还给中国。这样两相比较,不少中国人,无论在感情上还是理智上,就逐渐倾向苏联了。 ——陈浩南:《马勇:一战如何改变中国》 1919年7月25日《苏俄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宣言》中称:“劳农政府自一九一七年十月取得政权之后…旋复宣言废止一切与中、日及其昔日之联盟国所订之秘密条约。” ——唐启华:《1924 年中俄协定与中俄旧约废止问题》; 从1918年、1919年这两年开始,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甚至像蔡元培这么持重的老先生,也在天安门演讲,号召重新认识劳工的意义,赞美十月革命是苏联劳苦大众的胜利。 ——陈浩南:《马勇:一战如何改变中国》;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共一大成果 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书记;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必须与中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十三年来,民国绝无起色,党务并不进步,皆由尔等不肯奋斗之过。 ——《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一直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不断进行反对军阀势力的斗争,但无论是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还是护法运动,都先后遭到失败。 ——杨雪:《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探析》;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直接造成了中国军阀封建割据的局面;帝国主义相互间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混战……所以,对外推翻帝国主义侵略和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统治,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国共两党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杨雪:《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探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第一次合作局面正式形成;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1926—1927年,北伐战争将革命势力迅速推进至长江流域。但与此同时,革命统一战线内部领导权争夺加剧,并最终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总之,在国共合作形成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共产国际基本上以国民党为主,以孙中山的态度为依归。这样,在国共合作实现后,以让步求合作似乎成了共产国际代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结果,既助长了中共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又使国民党右派更加放肆地进行分裂国共合作的活动。 ——郭圣福:《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一战华工墓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