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802-2014 黑尾近红鲌标准规范.docx
ICS67.120.30B52
备案号:43686-2014DB36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802—2014
黑尾近红鲌
Ancherythroculternigrocauda
2014-10-14发布2014-12-01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36/T802—2014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学名和分类地位 1
4主要形态结构特征 1
5生长与繁殖 2
6遗传学特性 3
7检测方法 6
II
DB36/T80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江西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九江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义虎、丁立云、贺刚、邓勇辉、张小谷、张桂芳。
1
DB36/T802—2014
黑尾近红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nigrocauda)的学名与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长与繁殖、细胞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特性。
本标准适用于黑尾近红鲌种质的检测和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54.3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18654.12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18654.13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3部分:同工酶电泳分析
3学名和分类地位
3.1学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nigrocauda)
3.2分类地位
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erinae),近红鲌属(Ancherythroculter)。
4主要形态结构特征
4.1外部形态特征
4.1.1外部形态
体侧扁、较薄,头部较小,背部隆起。口上位,斜裂,后端伸至鼻孔后缘下方。鼻孔位于吻端至瞳孔的中点。眼大,侧线位于体侧中部略向下弯。背鳍第3根硬刺较发达,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小于至尾鳍几部的距离。胸鳍长,其末端达到或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几近肛门。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处。尾柄粗壮,尾鳍宽大。背部灰黑色,体侧及腹部银灰色。各鳍带灰色,尾鳍上下叶的边缘为深灰色。黑尾近红鲌外形见图1。
2
DB36/T802—2014
图1黑尾近红鲌外形图
4.1.2可数性状见表1。
表1可数性状
可数性状
变幅
背鳍鳍式
D.Ⅲ-7
胸鳍鳍式
P.I-14~15
腹鳍鳍式
V.I-8
臀鳍鳍式
A.Ⅲ-23~28
侧线鳞
65~70
齿式
2.4.4(5)—5(4).4.2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
17~24
脊椎骨
44~45
鳔室
2,后端钝圆
4.1.3可量性状见表2。
表2可量性状
体长/体高
体长/头长
体长/尾柄长
头长/眼径
头长/吻长
尾柄长/尾柄高
4.00±0.33
4.13±0.49
8.13±1.23
3.79±1.17
3.99±1.63
1.33±0.23
注:体长范围为4.36cm~16.40cm。
5生长与繁殖
5.1生长
5.1.1不同年龄组的鱼体长和体重的实测值见表3。
3
DB36/T802—2014
表3黑尾近红鲌各年龄组的体长和体重实测值
年龄,龄
Ⅰ
Ⅱ
Ⅲ
Ⅳ
Ⅴ
样本数,尾
10
6
10
8
8
体长均值±标准差,cm
10.72±2.67
23.45±3.02
26.47±2.57
32.21±2.16
35.70±2.88
体重均值±标准差,g
32.96±13.20
195.53±71.65
296.06±100.77
549.30±95.89
736.14±160.27
注:体长范围为6.44cm~39.10cm,体重范围为16.80g~960.00g。
5.1.2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W=0.015L2.971(r2=0.978).................................(1)
式中:
W——鱼体体重,单位为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