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课时磁场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
Page10
第1节磁现象磁场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磁体有吸铁(钴、镍)性和指向性以及磁化现象。
2、知道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磁体四周存在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3、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的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过程与方法:
1、视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视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试验操作实力,视察、分析实力及概括实力。
3、通过感知磁场的存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和抽象思维实力,使学生相识磁场的存在,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转换法、模型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爱好;
2、通过感知磁场的存在,知道磁感线和地磁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看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科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磁体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四周的磁场;
转换法、模型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知磁场,建立磁场模型并探究磁感线的形态。
【教学打算】
老师运用:条形、蹄型磁体,铁、钴、镍片,多媒体、软铁棒、铁架台、铜币、玻璃等
学生运用:铁屑、小磁针、条形磁体、大头针、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激趣设疑
1、【故事引领】:大家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
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止”,说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为了防范刺客,聪慧的工匠们修建了奇妙的阿房宫的北门,一旦有人身怀铁器,立即就会被发觉。
2、【设疑】:工匠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设计意图】:历史故事的悬疑造成学问的“悬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新奇心,引出本节的课题。)
【板书课题】:§20.1磁现象磁场
学生观看图片,倾听故事
学生思索问题
二、合作互动
探究新知
(一)磁现象
(二)、磁场
(三)、地磁场
三、引题反馈
原来如此
一、磁现象
1、【信息传递】:大话磁石
距今两千几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书《管子》上曾记载:有人发觉了一种能吸铁的“石头”,它好象慈爱的母亲吸引孩子一样,所以,当时给它起名叫“慈石”,后来才改叫“磁石”。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磁铁,通俗的名字叫“吸铁石”。
2、【展示图片】:形形色色的磁体
3、【做一做】:用一个条形磁体靠近铁、钴、镍币、铜片和玻璃,你有什么发觉?
4、磁性: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5、【演示】:视察条形磁体不同部位所吸铁屑的多少。
6、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两个部分。
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南极或S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北极或N极。
【温馨提示】:磁体能指南北是指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北,且磁体两极总是成对出现,磁体断开、或吸合时,仍旧只有两个磁极。
7、【指南针】
公元1世纪初,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觉了磁体的这种特性,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司南,并最早将它应用在了航海事业上。
8、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小组试验】两个磁体相互靠近,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9、【小魔术】:铁棒变磁体
铁棒原来没有磁性,不吸引大头针,将铁棒在磁铁上按肯定的方向摩擦几下,能单独吸引一些小的区分针。
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作用下获得磁性的现象
10、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冰箱门磁性密封条银联卡
磁带、录像带指南针
二、磁场
1、【做一做】:用条形磁体靠近静止在桌面上的小磁针
(1)你视察到了什么现象?
(2)小磁针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2、磁场:在磁体四周存在的一种人眼看不到的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它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的确是实际存在的。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采纳类比、推理等形式得出结论,有利于学生建立磁场的概念。)
3、【试验演示】:重复拨动静止在磁体旁边的小磁针,松手,你视察到什么现象?
结论:磁场具有方向
4、【小嬉戏】:给小磁针排排队
把几个不同的磁针放在磁场中的不同位置,视察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
磁场方向:小磁针放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5、【老师点拨】:我们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状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便利、形象的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6、【小组试验】: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在玻璃板上匀称撒上铁屑,轻敲玻璃板,视察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引起学生的新奇心,引发学生的思索,知道条形磁体磁场的方向。)
7、【画一画】:你能否在白纸上将铁屑排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