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教版(2020)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辨别信息判真伪》说课稿及反思.docx
闽教版(2020)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辨别信息判真伪》说课稿及反思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闽教版(2020)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辨别信息判真伪》通过学习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素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形成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
2.计算思维: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数字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保护,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和基本网络使用经验,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但对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尚需提高。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网络信息辨别课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信息辨别过程感到困惑。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独立学习者,也有偏好合作学习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辨别信息真伪时,可能会遇到信息量过大、判断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难以理解某些专业术语或复杂概念。因此,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辨别信息真伪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工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案例分析视频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在线互动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网络谣言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这些信息,引发他们对信息真伪的思考。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在之前课程中学到的网络基本知识和信息检索方法。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包括来源、内容、逻辑性等方面。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如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信息等,展示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分享辨别信息真伪的方法。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信息辨别练习,每组选取一个主题,通过搜索、筛选、分析等方式,辨别信息的真伪。
-教师指导:在学生进行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辨别信息真伪的技巧。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辨别信息真伪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一条网络信息,尝试辨别其真伪,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带来作业,分享辨别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详细安排如下:
一、导入
1.展示网络谣言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这些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真伪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3.回顾旧知,简要介绍网络基本知识和信息检索方法。
二、新课呈现
1.讲解辨别信息真伪的方法,包括来源、内容、逻辑性等方面。
2.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辨别信息真伪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分组进行信息辨别练习,每组选取一个主题。
2.学生通过搜索、筛选、分析等方式,辨别信息的真伪。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辨别信息真伪的技巧。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辨别信息真伪的重要性。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作业布置
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一条网络信息,尝试辨别其真伪。
2.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带来作业,分享辨别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信息来源多样性:介绍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官方发布、专业机构报告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信息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事实核查网站:推荐一些事实核查网站,如“澎湃新闻·湃客”、“谣言粉碎机”等,让学生学会如何查找和验证信息。
-网络安全知识库:提供网络安全知识库链接,如“中国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帮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范措施。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参与“小小侦探家”活动,让他们在家庭或社区中寻找可能存在误导性的信息,并尝试进行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谣言追踪”项目,通过调查和分析,揭示谣言的传播途径和影响。
-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