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37T 2295-2013 大叶藻播种增殖技术规范 .docx

发布:2025-03-28约4.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150B51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

DB37/T2295—2013

大叶藻播种增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heseedplantingandenhancementofZosteramarinaL.

2013-04-01发布

2013-05-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I

DB37/T2295—2013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秀梅、张沛东、李文涛、张莹、房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1

DB37/T2295—2013

大叶藻播种增殖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叶藻种子播种的海域条件、本底调查、种子、种子运输、种子计数、种子播种、保护与监测、播种效果评价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叶藻属(Zostera)中大叶藻(Z.marinaL)的种子播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T12763(所有部分)海洋调查规范

SC/T2039海水鱼类鱼卵、苗种计数方法

SC/T9102(所有部分)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生殖枝reproductiveshoots结有种子的大叶藻分株。

3.2

播种planting

采用对水体环境无污染、易降解材料制作的网袋等装种方式,向海洋近岸水域投放大叶藻种子,防止种子被水流冲走或被摄食,以实现种子萌发、幼苗形成及植株生长。

4播种海域环境

大叶藻种子播种水域应符合下述基本条件:——水质符合GB11607的规定;

——水域生态环境良好,透明度不低于5m,水流畅通、平缓,水流流速范围在5cm/s~10cm/s

之间,受风浪影响小,水温低于30℃,盐度在25~35;——水域高潮时水深在2m~2.5m的潮下带;

——非倾废区,非盐场、电厂、养殖场等进、排水区;

2

DB37/T2295—2013

——底质为泥沙质,泥沙比不低于3:1;——水域底栖生物和大型藻类少。

5本底调查

大叶藻种子播种前,按照GB/T12763和SC/T9102的方法,对拟播种水域进行水深、盐度、流速、海水透明度等海域水文,营养盐、总氮、总磷等海水化学要素,底质类型和粒径,叶绿素、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等海洋生物调查,并据此筛选适宜播种水域。

6种子

6.1种子采集

种子的采集应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观察到60%以上生殖枝生长的种子成熟,即种皮坚硬、橄榄色到棕黑色或者黑色,应立即进行种子采集。种子采集时,只采集种子已成熟的生殖枝。将采集的生殖枝放入塑料容器中,用手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搅拌,搅拌后2min~3min捞出生殖枝,用网目不大于2mm的网捞出种子,海水冲洗、过滤,获得成熟的种子。

6.2种子保存

成熟种子应保存于盛有盐度在30~35无菌海水的玻璃容器中,海水水质符合GB11607要求,于4℃、黑暗环境下保存。期间,每5d~7d搅拌种子、更换无菌海水一次。

6.3质量要求

播种的大叶藻种子质量符合表1的要求。

表1播种的大叶藻种子质量要求

项目

要求

感官质量

种皮坚硬、橄榄色到棕黑色或者黑色;椭圆形、规格整齐、外观完整、纵肋清晰

可数指标

死亡率<10%

注:*种子死亡判别标准:种子浮于水面或种皮柔软,种皮颜色浅绿、破裂记为死亡。6.4质量检测方法

大叶藻种子的质量合格率计量以播种现场测算为准。种子播种前,随机取样不少于100粒,肉眼逐一检测种子质量。质量合格率达到表1要求,方可播种,并填写种子播种记录表(见规范性附录A)。

7种子运输

将种子装入盛有盐度在30~35海水的广口瓶中,种子装入量不应超过瓶容积的一半,海水满瓶,密封。途中避免阳光暴晒,气温25℃以下时,运输时间应低于8h。运到播种海域后,应立即将种子移入塑料桶或水桶等大型容器中,更换海水。

8种子计数

3

DB37/T2295—2013

大叶藻种子的计数采用抽样称重法,参照SC/T2039进行。种子运输至播种水域后,从每个装有种子的瓶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