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306-2013 双齿围沙蚕养殖技术规范 .docx
ICS65.150B50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
DB37/T2306—2013
双齿围沙蚕养殖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ofclamwormculturetechnology
2013-04-01发布2013-05-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I
DB37/T2306—2013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其翔、刘洪军、于道德、刘名、周健、官曙光、赵厚均。
1
DB37/T2306—2013
双齿围沙蚕养殖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aibuhitensis)滩涂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环境条件和放养方法,并对其采捕、包装和运输提出了技术规定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双齿围沙蚕养殖,其它种类沙蚕养殖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407.4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评价要求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N/T1021出境沙蚕现场检疫监管规程
DB37/T1785出境沙蚕现场检疫监管规程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异沙蚕体(heteronereis)
沙蚕在生殖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有性节出现,称异沙蚕体。3.2
疣足幼体(nectochaetalarva)
从卵膜内孵出的幼体,有3对疣足,体长约280μm,体宽约140μm,消化道形成,但尚未与外界相通,体内充满卵黄油滴。
3.3
刚节幼体(setigerjuvenile)
由浮游转变为底栖匍匐生活,发育至10刚节以上的疣足幼体。
4滩涂养殖
2
DB37/T2306—2013
4.1场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远离污染源的潮间带泥沙滩,最好附近有沙蚕种群资源分布。环境条件符合GB/T18407.4规定的滩涂。
4.2滩面整理
在养殖区下限筑一条高10cm~20cm、宽50cm的长堤。清除蟹类等敌害生物,进行机械翻耕、松土,深度为30cm。放苗前7d向滩面施发酵、晒干并碾碎的畜禽类有机肥。
4.3苗种
4.3.1苗种规格
10刚节以上的幼体。4.3.2放养季节
9月至10月。4.3.3放养密度
15条/m2~45条/m2。4.3.4放养方式
采用干滩播苗。先将苗种轻轻地与发酵、晒干、碾碎过筛的有机肥料拌匀,然后均匀播撒于滩面。放苗宜在大潮退潮后进行,有较长的干露时间,涨潮前1h应停止播苗。
4.4日常管理
根据海区富营养化程度而确定施肥。以发酵的禽畜粪培养生物饵料效果为佳,施肥应少量均匀,在退潮后进行,应有较长的干露时间。
4.5采捕
4.5.1采捕季节
避开双齿围沙蚕的繁殖期(5月~8月),其余各季节可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起捕。4.5.2起捕规格
200条/kg~400条/kg。4.5.3采捕方法
采捕选择退潮时进行,一般借助特制齿耙。成体采捕一般采用捕大留小,多次轮捕的方法。采捕时应避免沙蚕成体的机械损伤。
5池塘养殖
5.1场地选择
3
DB37/T2306—2013
面积为0.2hm2~3hm2,水深30cm以上,底质软泥50cm以上的海水池塘。5.2清塘整池
养殖前10d严格清塘,药物使用按NY5071、NY5072和DB37/T1785的规定进行。放苗前7d向池内施发酵、晒干并碾碎的有机肥料。进水闸门安装80目筛绢网,排水闸门安装100目筛绢网。
5.3苗种
5.3.1苗种规格
同4.3.1。
5.3.2放养季节
5月至10月分批投放。
5.3.3放养方式
采用蓄水播苗。将苗种轻轻地与发酵、晒干、碾碎过筛的有机肥料拌匀,均匀播撒于池内。5.3.4放养密度
45条/m2~120条/m2。5.4日常管理
每天换水一次,每次覆水时间2小时左右,进排水时需注意盐度变化,雨天不宜进水。换水后投饵。及时清除敌害生物。大潮时应加大防范力度。可趁大潮汛期,及时排水晒池,能够起到改善池底环境、增加基础饵料、促进幼体生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