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 第二单元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2.1 获取洁净的水 第1课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2.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第二单元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2.1获取洁净的水第1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2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水的净化方法、净化原理及其应用,具体包括过滤、吸附、蒸馏等方法。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紧密相连,如物质的分离提纯、溶液的净化等,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教材章节为新教材选修2第二章第一节,涉及水的净化方法及其原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通过实验探究水的净化过程,学生能够提升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讨论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环保行动的认同和参与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基本概念。此外,学生对溶液、混合物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对简单的分离提纯方法也有所接触。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理论分析来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水的净化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现象相结合;二是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对过滤、吸附、蒸馏等操作步骤不够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三是面对复杂的水污染问题,学生可能难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逐步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探究相结合,确保学生对水的净化原理有深刻的理解。
2.教学活动:设计“水净化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净化原理的理解。同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净化过程,配合实物模型或视频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此外,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水资源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出问题:“如何才能获得洁净的水?”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溶液、混合物等概念,以及简单的分离提纯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水的净化方法,包括过滤、吸附、蒸馏等,解释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如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净化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净水装置,并分享各自的想法。
3.实验操作(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水净化实验,包括过滤、吸附、蒸馏等步骤,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结果分析(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净化方法的效果,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净化方法。
-教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拓展延伸(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净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师指导:教师讲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水的净化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水资源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水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梳理
1.水的净化方法
-过滤:利用滤纸、砂石等过滤材料,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不溶性杂质。
-吸附:利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去除水中的有机物、余氯等溶解性物质。
-蒸馏:通过加热使水蒸发,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