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
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如有条件,事先组织学生看有关“三国”的录像或折子戏,既可熟悉课文又可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四、“练习和思考”题五“写500字的故事梗概”,学生做在练习簿上后,教师可挑选两三位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然后集体评议以加深印象。通过这个练习,可起到听、说、读、写多功能的作用。
教学时数 3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教师: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
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3.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一面讨论,一面提示学生做“思考和练习”题一填空部分。
2.词语讨论:
更不开看
拈弓搭箭
中箭着炮
强弓硬弩
便宜用事
迤逦
橹棹
不胜酒力
抵足
和衣卧倒
省悟
3.讲读、讨论第1部分。
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以此抗议示威;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鼓舞士气。
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四、布置作业:
细读课文。思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