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
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为内容,结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分析地球的实际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实际形状和大小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学习,发展地理空间思维。
3.通过探究地球形状和大小,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地理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尚处于接触和了解阶段,他们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尚不熟悉。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地理责任感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直接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在空间想象方面较为擅长,而有的则较为困难,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相关图片、地球仪使用演示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地球形状模型等。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和展示平台。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地球的极点为什么是圆的?”、“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有什么作用?”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卫星图片或地球仪模型,引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结合实例如地球的赤道周长、极半径等数据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预习成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如何影响气候和地理环境。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地球不是完美的球体?”等,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和疑问。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题,布置作业如绘制地球仪、计算地球的表面积等,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地球形状和大小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地球科学书籍、地球探索网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如指出错误原因、提出改进建议等。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如阅读地球科学相关书籍、观看科普视频等。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如如何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等。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知识点。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