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 第三章 统计分析指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统计分析指标
统计调查和统计数据整理时统计分析的基础,统计分析的过程就是指标和指标数值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分类
一、指标的概念和特点
(一)指标的概念
统计指标是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例如,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79395.7亿元,比上年增长7.8%;1998年末,我国总人口数为124810万人,这些都是统计指标。与前者不同的是,这种指标含义中包括了指标数值。按照这种理解,统计指标除包括上述三个要素外,还包括(1)时间限制,(2)空间限制,(3)指标数值。这种涵义的统计指标一般是统计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在实际工作中,仅仅知道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是不够的,没有具体的指标数值就无法准确全面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也就无法达到统计研究的目的。
(二)指标的特点
在理解统计指标的两种含义的同时,要把握统计指标的特点。
1、数量性。统计指标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而不是品质属性,不存在不能用数字表示的统计指标。只有当客观事物的特定方面表现为可观测的数量时,才能构成统计指标。
2、总体性。也叫综合性。统计指标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总体现象,而不是个体现象。统计指标总是对在大量个体中反复出现的某种共同的数量特征进行概括和综合而形成的。个别现象和数量特征不是统计指标。但是统计指标的形成离不开个体资料,它是统计指标进行概括和综合的基础。
3、具体性。统计指标反映的总体数量特征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抽象的概念和数字。它总是反映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发生的客观事实,并且这一事实的数量表现能被观察出来,不存在脱离了质的内容的统计指标。
(三)、 指标的设计要求
完整的指标除具备上述基本要素以外,具体设计应用适应烤炉以下基本要求:
准确的名称含义
2、 明确统计的口径与计算范围
准确的名称含义知识解决指标的概念范畴问题,明确计算的口径和计算范围,即俄决指标的量的规定性问题。
学的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决定于统计指标的内容。科学的计算方法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科学的方法: 一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内在的联系;二是满足限制条件同时达到研究的目的;三是符合逻辑推理。
二、 统计指标的种类
统计指标从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按统计指标说明的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1、数量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绝对数量多少的指标,它反映的是总体外延的规模及其发展成果的总和。它用绝对数来表示,并有计量单位。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国内总产出、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等都是数量指标。数量指标受总体范围的影响。它的数值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是认识总体现象的出发点。
2、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用来说明总体的质的属性。例如劳动生产率、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构成、资金利税率等都属于质量指标。质量指标的数值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二)、按统计指标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1、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规模的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现象广度的。它表明总体现象发展的结果。总量指标的数值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并具有可加性。如人口总数、土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
2、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比较的结果,反映总体之间或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产品产量的计划完成程度、人口密度、人口的年龄构成等。相对指标在数值上与总体范围的大小无直接的相关关系,不具有可加性。
3、平均指标是按某个数量标志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例如平均工资、人均土地面积、平均计划完成程度等。
由于事物的内容决定其形式,因此,我们所说的总量指标是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
(三)、按统计指标的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描述指标、评价指标、监测指标和预警指标。
1、描述指标 是反映总体及其组成部分的规模、水平和数量关系的统计指标。
2、评价指标 表示总体运行结果的质量好坏的指标。
3、监测指标 对总体的运行是否偏离计划目标,平衡或协调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的指标。
预警指标 是对总体运行规律或去向做出显示,从而发出警报的指标。
三、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含义
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统计指标体系的表现形式
统计指标体系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1、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形式表现出来的统计指标体系。
例如,工业总产值=工业产品产量×产品价格
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量×商品价格
农作物收获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
2、指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