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课件(含音频+视频).pptx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被动地适应环境,表现为环境的强大制约作用和人类对环境的微弱改造作用。如:猛犸和披毛犀的灭色,但这种环境问题不具有普遍性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强,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发展,如:黄土高原从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今天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玛雅文明的消失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后工业文明
谋求人地协调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直面环境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的承载能力
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资源短缺与生态破坏
问题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问题表现:a.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b.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直面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活动探究
一名中学生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个可持续的世界会为今天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提供充足的能源、食品、洁净的水、住房以及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
进一步阅读左面的材料,请你谈谈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活动探究
2.阅读下面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给蛇让道”有没有必要?
玛雅文明的消失
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而形威的暂时农田,即在早季(每12月-次年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未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儿年之后,因肥力下降和杂苹难以清除而不得不废弃
玛雅社会所处的热雨林地区,土壤极易受侵。这就是说,麻林一墅被砍伐,土会随之流失。当时的人们没有认识到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侵蚀非常严重,农业用地、建筑材料以及燃料的需求,都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所以,专家推测,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玛雅文明在十五六世紀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人们开矿山、修水坝、建城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然而在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会隐藏着什么环境问题呢?为什么?
活动探究
建设城市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城市,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有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
活动探究
谢谢大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