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计算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例3,第42页试一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使学生通过猜想,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总结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周长概念,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
会解决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教具、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课件。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鼓励算法多样化,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说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出示课件)
小结:把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自读题并理解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8米,哪条边是15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小结:篮球场就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
【设计意图: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有以下这四种:
(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28+15=43(米)
43×2=86(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都必须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通过上面的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果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课件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尝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设计意图: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生1:25+25+25+25=100(cm)
生2:25×4=100(cm)
师:哪种比较简便?
生:第二种比较简便?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正方形的周长指正方形4条边的总和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 4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