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5有理数的减法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PAGE
PAGE1
其次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5有理数的减法
【学问与技能】
理解并驾驭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
1.经验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实力及表达实力.
2.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育他们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法则本身的推导和理解.
多媒体课件.21cnjy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问你们几个问题,看大家对上节课的学问驾驭得怎么样.
1.指名学生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计算:(1)(-2)+(-6);(2)(-8)+(+6).
3.问题:在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达127℃,太阳落下后的“月夜”气温竟下降到-183℃,请问在月球上温差是多少度?(310℃)
通过分析启发学生应当用减法计算上题,从而引出新课.
一、思索探究,获得新知
1.发觉、总结.
(1)回忆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例如计算(-8)-(-3)也就是求一个数,使这个数与-3相加等于-8.依据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法则,有(-5)+(-3)=-8,所以(-8)-(-3)=-5.①
减法运算的结果得到了.
试一试:再做一个填空:(-8)+()=-5,简单得到(-8)+(+3)=-5.②
比较①、②两式,我们发觉:-8“减去-3”与“加上+3”结果是相等的.
(2)再试一次:
10-6=(4),10+(-6)=(4),得10-6=10+(-6).
(3)概括:上述两例启发我们可以将减法转化为加法来进行计算.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假如用字母a、b表示有理数,那么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可表示为:a-b=a+(-b).
二、典例精析,驾驭新知
【例1】计算:
(1)(-32)-(+5);(2)7.3-(-6.8);
(3)(-2)-(-25); (4)12-21.
解:(1)
(2)
(留意:两处必需同时变更符号)
(3)(-2)-(-25)=(-2)+25=23;
(4)12-21=12+(-21)=-9.
【例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是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m.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解:8844-(-155)=8844+155=8999(m).
因此,两处高度相差8999m.
【例3】全班学生分为五个组进行嬉戏,每组的基本分为100分,答对一题加50分,答错一题扣50分,嬉戏结束时,各组的分数如下: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100
150
-400
350
-100
(1)第一名超出其次名多少分?
(2)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解:由上表可以看出,第一名得了350分,其次名得了150分,第五名得了-400分.
(1)350-150=200(分);
(2)350-(-400)=750(分).
因此,第一名超出其次名200分,第一名超出第五名750分.
1.通过对详细的有理数的计算,把加法运算律从非负数范围扩大到有理数的范围.
2.驾驭加法的运算律,并会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3.应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简便计算的方法.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6”中选取.
2.完成《少年班》P23.
1.留意学问的前后联系,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孕育新知,依据由特别到一般的规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2.老师创设情境,给出实例,学生主动主动探究,老师引导与启发、点拨与设疑相结合,师生互动,体现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地位.
3.增设例题难度,让学生产生困惑,避开今后犯类似错误,增加课堂练习,巩固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