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docx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属于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内容涉及关爱他人、传递爱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关爱他人。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生活中所学的道德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相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关爱他人的行为,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实践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关爱他人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同理心,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爱心。具体目标包括:1.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会关心他人,体验助人为乐的情感;3.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在实际行动中传递爱心,促进人际和谐。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爱心传递”的概念,认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实践关爱他人的行为。
难点:
1.将抽象的“爱心传递”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2.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真正关心他人。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爱心传递”的含义。
2.设计实践任务,如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和传递爱心。
3.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发关心他人的内在动机。
4.邀请社会志愿者或社区工作人员参与教学,提供真实情境下的关爱实践指导。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讲解“爱心传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真实生活中的关爱故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4.利用多媒体展示爱心传递的视频或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
5.设定小组合作任务,如设计爱心传递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关爱他人的公益广告,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的人们是如何传递爱心的?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帮助的人?你们是如何做的?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爱心的传递者》。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爱心传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关心他人感受等。
3.讲解关爱他人的方法,如:倾听、关心、帮助、鼓励等。
4.介绍一些关爱他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关爱他人?
2.学生分享自己的关爱故事,互相学习、借鉴。
3.教师总结:关爱他人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心去感受、去行动。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什么是爱心传递?
2.提问: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提问: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关爱他人?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在传递爱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最重要的是真诚和关心。
3.教师提问:在传递爱心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能会遇到不理解、不支持等情况,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5.教师提问: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6.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学会沟通。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鼓励。
3.教师布置作业:观察身边的人,发现他们的需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教学过程流程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15分钟)
a.理解“爱心传递”的概念(3分钟)
b.讲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5分钟)
c.讲解关爱他人的方法(7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爱心树》:通过阅读绘本《爱心树》,让学生理解无私奉献和关爱他人的深层含义。
-《爱的教育》:介绍意大利作家埃德蒙多·德·阿米奇斯所著的《爱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关爱他人的故事和理念。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