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十八直面自然灾害第二课时说课稿 冀教版.docx
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十八直面自然灾害第二课时说课稿冀教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十八直面自然灾害第二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10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信息意识,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的认识。
2.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能力。
3.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
4.强化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灾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运用信息技术保护自己和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①
①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②掌握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灾害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③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灾害信息的检索与评估。
2.教学难点,①
①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理解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②理解信息技术在灾害预警、救援和恢复中的作用,并将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于灾害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辨别。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投影仪、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平台
-信息化资源:灾害相关视频、图片、新闻报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引擎、在线地图工具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类型。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影响”,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你认为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灾害预警?”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来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关于地震预警系统的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成果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影响”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自然灾害的成因,结合实例如汶川地震,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措施,如洪水灾害的防洪措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灾害预警?”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应对策略。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地震模拟软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自然灾害的案例分析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灾害类型、成因和应对措施。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自然灾害相关的书籍、网站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如指出分析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案例分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深入研究特定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应对策略。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自我提升。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知识点梳理
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的突发事件。
-自然灾害的分类:
1.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2.气象灾害:如台风、洪水、干旱、寒潮等。
3.水灾害:如海啸、洪水、潮汐等。
4.生物灾害:如瘟疫、病虫害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
-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