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借“陋室”扬“德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本文反向立意的写法:从“陋室”的反面“不陋”去写。
3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陋室铭》
让学生介绍“铭”(试一试)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二、朗读课文:
(一)、准备性朗读。(要求读准)
给下列字注音: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德馨( )
(二)、抽读,其他学生找错。(强调音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全体齐朗读。
三、串讲课文:
(一)、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要求:同桌合作,对照注释读懂课文。
四、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斯是陋室: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出示投影)
(一)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近( )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二、新课研读: (一)师生共同整体感知课文: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解惑:从山水写起。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质疑: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然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的陋室,试想主人还会觉得“陋“吗? 质疑: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解惑: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参照《陋室铭》的句式特点,仿写一篇文章《教室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