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使学生学会应用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的概念、功能及主要来源的知识;培养基配制的原则及培养基种类的知识;微生物代谢调节方式、实例以及生产实践中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的知识;????(2)使学生理解微生物细胞内产生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功能,发酵概念及种类,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生产实践中应用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3)识记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2.态度观念方面????(1)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2)帮助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点;树立生物是统一整体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3.能力方面????(1)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讨论、归纳,提高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用简约科学术语表达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利用已建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的来源、功能;????? ??? (2)培养基的种类及配制原则;????(3)微生物代谢的调节;????(4)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2.难点????(1)不同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不同。????(2)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3)细菌生长曲线的分析。?
???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促成学生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的目标,采取如下设计思路:????1.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探索目标,学生根据阅读、自学教材的知识内容,寻找、思考、归纳问题的答案。????2.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帮助、点拨;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准确表述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进一步提供问题情境,讨论深化学习内容,促进知识内化。????3.依据教学需要,适时出示图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学中注意知识的获取过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 重点提示??? 1.异养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必须有有机物,生长所需的氮源不是必须由有机物提供,最常用的提供者是铵盐,硝酸盐等无机物;二氧化碳是自养型微生物生长的惟一或主要碳源,但自养型微生物不能以氮气作为生长的惟一或主要氮源,氮气是仅指固氮微生物在培养基缺乏化合态氮源条件下,可利用分子态的氮气作为氮源进行生长,这一点也是从众多微生物中分离固氮微生物的理论基础。????2.有些微生物需要额外补充生长因子才能正常生长,而有些微生物不需要从外界补充生长因子,因为它们能自行合成所需的物质。这一点在学习生长因子时要明确指出。????3.学习配制培养基原则和种类之前可以安排阅读书中小字部分“固体培养基发现”及补充培养基的概念,达到知识的自然过渡。????补充内容如下: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用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它是进行科学研究、发酵生产微生物制品等的基础;由于不同的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种类、比例不同以及培养目的不同,选择的培养基种类也不同;科学家依据多年实践,总结出了培养基配制原则以及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以适应不同的需要。????4.同学归纳总结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加强语言的的引导,适时点拨,使学生在思维的基础上尽可能准确表达。????5.依据学生情况,本节教学也可采取如下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尝试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知识清单,然后同学问进行知识交流、相互补充,最后教师点拨归纳。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但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
第五章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1.由人体营养物质与营养的概念引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与营养的概念,导入本课题。????2.由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引出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并以下表“C、H、O、N、P、S在不同微生物体内含量(占细胞的质量分数/%)”,证明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在化学组成的统一性以及不同的微生物化学组成的差异性。
元素
细菌
酵母菌
霉菌
碳
50
49.8
47.9
氢
8
6.7
6.7
氧
20
31.1
40.2
氮
15
12.4
5.2
磷
3
——
——
硫
1
——
——
??? 3.组成微生物的化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