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社会争议解决(大单元说课稿)高二政治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
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大单元说课稿)高二政治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围绕“社会争议解决”这一主题,通过分析争议的成因、解决方式及影响,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其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与责任。学生将通过学习,理解社会争议的本质和解决争议的途径,增强对法治的认识,培养尊重法治、维护法治的精神,同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对于社会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以下方面存在一定的学习难点:
1.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对于社会争议的定义、成因和解决方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深化和纠正。
2.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往往习惯于接受和记忆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素质方面,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他们对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其尊重法律、维护正义的素质。
4.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教材,以便学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争议解决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教学案例:收集典型案例,包括争议解决的实际案例,以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解决争议的方法。
4.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确保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展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社会争议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个争议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解决?”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争议的定义与成因(5分钟)
-介绍争议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争议的本质。
-分析争议的成因,如利益冲突、价值观差异等。
2.争议的解决方式(10分钟)
-讲解争议解决的途径,如调解、仲裁、诉讼等。
-分析不同解决方式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了解适用场景。
3.争议解决的影响(5分钟)
-讲解争议解决对社会、个人及法律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争议解决维护社会和谐。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争议的成因、解决方式及影响。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案例,分享各自的观点。
3.总结: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强调争议解决的重要性。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针对案例,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个争议应该如何解决?”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争议解决的相关知识,提问学生,如:“争议解决有哪些途径?为什么选择诉讼?”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创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争议解决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争议解决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七、布置作业(5分钟)
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社会争议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时间:45分钟
六、知识点梳理
1.社会争议的定义与特征
-社会争议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利益冲突、观念差异等原因,引起的各方意见分歧和矛盾冲突。
-社会争议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2.社会争议的成因
-利益冲突:不同群体或个体在资源分配、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矛盾。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信仰、教育背景等因素导致人们对问题的看法不同。
-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缺失或不完善导致争议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3.社会争议的解决方式
-调解:通过第三方的介入,促使争议各方达成共识。
-仲裁:由仲裁机构对争议进行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诉讼:通过法院审理,依法解决争议。
4.社会争议解决的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对个人的影响:保护个人权益,维护个人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