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 青岛版.docx
16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16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之前学习的“空气”相关内容相联系,通过对比固体、液体、气体的特性,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三年级学生对空气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区分空气与固体、液体的不同。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科学实验,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科学实验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来理解新概念。学习风格上,多数学生偏好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来学习,同时也需要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有的学生可能对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理解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讲解和演示;此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因为好奇心过强而忽略安全操作规程,需要教师加强安全教育。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科学》教材,特别是包含“空气占据空间吗”相关内容的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空气特性相关的图片、图表和简短视频,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的不可见性和占据空间的特点。
3.实验器材:准备气球、透明容器、水、滴管等实验器材,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进行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演示。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每组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并准备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安全、有序地进行实验活动。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任务,包括观看关于空气特性的科普视频和阅读相关文章,明确预习目标为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空气有什么特性?”、“你能想到哪些实验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的互动和提交的预习笔记,监控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初步了解空气的特性。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疑问和假设。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微信群。
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进行预习资源的共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体积的气球和相同体积的空气瓶的对比实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的问题。
讲解知识点:讲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因,结合气体分子运动理论。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及时解答疑问。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空气占据空间的原因。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实验中的疑问,并与同学讨论。
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论知识。
实验活动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空气特性的思考题和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实验的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科普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的基本概念,了解空气的特性,包括其无色、无味、不可见等特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空气的体积和压力变化关系,为后续学习气体的其他性质打下基础。
2.实验技能:学生在课堂上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