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0-1《劝学》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发布:2025-02-13约3.6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0-1《劝学》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劝学》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之美。

2.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强化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辩证思考。

4.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通过模仿文章语言风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劝学》中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

-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通过对文中名句的背诵,加深对文章核心观点的记忆。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积善成德”与“博学笃行”的辩证关系。例如,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二者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和平衡。

-难点二:分析《劝学》中比喻论证的深刻性。例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三:把握荀子劝学的深刻内涵。例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章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哲理。

-难点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思考。例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将《劝学》中的观点应用于自我提升和学习实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劝学》的中心思想和论证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3.案例分析法:选取与《劝学》相关的历史人物或现实案例,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思考。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劝学》的原文、作者背景、文化内涵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2.视频辅助教学:播放与《劝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历史纪录片或名家讲解,拓宽学生的视野。

3.互动软件:运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学习的重要性”为主题,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何意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价值。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初中阶段关于学习方法的讨论,如“如何高效学习”、“学习态度的重要性”等,为学习《劝学》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时代背景,介绍文章的写作目的和结构。

-举例说明:以“积善成德”为例,解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比喻,让学生理解积累的重要性。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劝学》中的观点如何应用于实际学习,如“如何在学习中积累知识”、“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劝学》中的观点,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短文。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提升写作水平。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劝学》中的观点应用于实际学习。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劝学》全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提醒学生:作业要求字数不限,但需真实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6.课堂延伸(约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读书笔记,交流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代表发言,分享他们在阅读《劝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并提出改进建议。

7.课堂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的重要评价标准,以下是对本节课《劝学》学习后学生方面取得的效果的详细分析: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背诵《劝学》中的名句,如“学不可以已”、“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等。

-学生能够分析《劝学》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了解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和主张。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思维能力方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