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溶解度--教案.doc

发布:2017-08-26约1.38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溶解度》教案 教学内容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正确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与稀这两组概念。。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溶解度的影响,知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会简单应用溶解度曲线。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二者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涵义以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探究活动1 (物质能否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学生实验: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并填写一下表格: 操作 往20mL水中 加入5mL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现象 结论 (2)师生活动: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地溶解氯化钠。 探究活动2(探究固体溶解的最大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加了几次后才能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将现象填入以下表格: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2)师生活动1: ( 引导学生讨论:20mL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固体,固体未完全溶解,之后加热,硝酸钾到哪儿去了? ( 由两个实验中所得的溶液,推出饱和溶液的概念。 ( 让学生对结晶现象有所了解。 (3)师生活动2: ( 让学生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改变溶剂或温度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让学生明确“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表达交流 让学生交流和表达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原理。 学生讨论: (1) 引导学生对比两个实验:在20mL水中,溶解的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概念。 探究活动3(绘制溶解度曲线) (1) 学生能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 (2) 师生活动: ( 引导学生分析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 通过溶解度曲线,让学生能顺利地查找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 引导学生分析从溶解度曲线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探究活动4(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1) 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引导学生分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2) 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引导学生分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3) 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检验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拓展延伸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