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docx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说出溶解度的四要素。
-能根据溶解度曲线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能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理解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知道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尤其是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
-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相关计算。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图片,如氯化钠、蔗糖、氢氧化钙等。
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呢?
学生思考回答:可以比较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
教师总结:对,但是这样比较不够准确,因为没有考虑温度和溶剂的量等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能准确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物理量--溶解度。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溶解度的概念
-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在室温下,分别向5支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钠,每次加入0.5g,记录加入的次数和溶解的情况,直到氯化钠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数据分析
-展示数据:将各小组的数据汇总展示。
-引导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思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是否有一个限度。
-引出概念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强调: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讲解: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来粗略地表示。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展示表格:展示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表格,如下:
|溶解性|溶解度/g(20℃)|
|:--:|:--:|
|易溶|10|
|可溶|1-10|
|微溶|0.01-1|
|难溶(不溶)|0.01|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不同溶解性的物质,如氯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等。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假设: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如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等。
-实验探究
-实验一:在室温下,向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钾,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将试管加热,观察硝酸钾的溶解情况。
-实验二:分别向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中加入氯化钠和氢氧化钙,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总结
-引导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总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基础练习
-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