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配合物与超分子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
3.4.1配合物与超分子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4.1配合物与超分子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全体高二年级学生
3.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第X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配合物的形成和性质,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增强学生的化学符号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学习超分子的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化学与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化学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关知识。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符号理解和书写能力,对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也有所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二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保持较高的兴趣,他们乐于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化学现象。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风格上,学生中既有偏好理论学习的学生,也有偏好实验操作的学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配合物与超分子这一章节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首先,配合物的形成条件和性质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配合物的稳定性和选择性。其次,超分子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此外,实验操作中的一些细节和技巧也需要学生加以掌握,这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超分子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科学家,探讨配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3.进行配合物形成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配合物性质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配合物和超分子的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5.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案例研究,让学生分析配合物在催化、药物递送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一系列配合物和超分子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质都是配合物或超分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形成原理和特性。”(约5分钟)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讲授:
a.配合物的定义和形成条件(约5分钟):介绍配合物的概念,解释中心原子和配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配位键的形成。
b.配合物的类型和性质(约5分钟):列举常见的配合物类型,如简单配合物、多核配合物等,并分析它们的性质。
c.超分子的概念和结构(约5分钟):讲解超分子的定义,介绍超分子的基本结构单元和形成方式。
d.超分子的应用(约5分钟):展示超分子在催化、药物递送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10分钟)
a.配合物的配位键形成判断题(约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配合物结构,要求学生判断配位键的形成情况。
b.超分子结构分析题(约5分钟):展示几个超分子结构,要求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应用。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配合物和超分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同时,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配合物和超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5.作业布置(5分钟)
a.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约3分钟)。
b.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配合物的分类和应用(约2分钟)。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准确理解和描述配合物与超分子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类型、性质以及应用。他们能够区分简单配合物、多核配合物、超分子等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并了解它们在化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2.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配合物形成的模拟实验,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滴定、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技能。
3.科学探究精神:
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他们能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化学符号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在本节课中,通过学习配合物和超分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提高了化学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