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高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概要1.ppt

发布:2017-07-05约7.22千字共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细节描写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视角变化 1、感官变化 :视觉、听觉、触觉 2、描写的层次性:远近、上下、俯仰 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像出当年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借事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借景抒情,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借景抒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②以乐景衬哀情 ,哀景衬乐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托物言志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 借事抒情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借古讽今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用典抒情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廉颇老矣——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用典抒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 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