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S.ppt

发布:2025-03-14约8.13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吸光度A的读数范围A=0.20~0.70T=65%~20%根据朗白-比耳定律,可用改变吸收池厚度(b)或待测液的浓度(c)来使吸光度A处在适宜的范围内。5-4分光光度测定方法一、普通分光光度法1.单组分的测定通常比较法或采用A-C标准曲线法定量测定。BlankStandardSampleSample多组分的同时测定**若各组分的吸收曲线互不重叠,则可在各自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进行测定。这本质上与单组分测定没有区别。Aa(λ1)=εabCa求出CaAb(λ2)=εbbCb求出Cb010302价电子的跃迁方式**σ→σ*跃迁(200nm)如甲烷的λmax为125nm,UV-Vis吸收光谱中用饱和烃类(正己烷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生跃迁。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λ200nm,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乙烷λmax为135nm。或正庚烷)作分析时的溶剂。n??*跃迁(150~250nm)(饱和碳氢化合物中的H被N、O、S、X取代)01实现这类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较高,其吸收光谱落于远紫外光区和近紫外光区(150~250nm),ε为102~103,中等强度吸收。02如:CH3OH、CH3Cl、CH3I的λmax分别为03183、173、258nm。04???*跃迁(200nm或200~700nm强吸收)(凡含双键或三键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它需要的能量较低,吸收峰一般处于近紫外光区,在200nm左右,ε很大,为强吸收带。共轭程度越大,所需能量越低,λmax增大。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可发生该类跃迁。如:乙烯、丁二烯、己二烯的λmax分别为162、217、268nm。n??*跃迁(200~400nm弱吸收)(含杂原子的双键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如丙酮n→π*跃迁的λmax=275nmUV-Vis光谱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所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200~400nm。ε较小,弱吸收。εmax=22L·mol-1·cm-1(溶剂环己烷)。???*和n??*跃迁。123456生(发)色团与助色团生(发)色团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和n→π*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三N等。某些常见生色团的吸收光谱**助色团有一些含有n电子(杂原子)的基团(如—OH、—OR(烷氧基)、-NH2、COOR(酯基)、-SR(烷硫基)—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1红移与蓝移2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εmax发生变化。3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或紫移)。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含n电子取代使n??*红移。如CH4、CH3Cl、CH3I的λmax分别为125、173、258nm。极性溶剂使n??*蓝移;使π??*红移。吸收带—吸收峰的波带位置。R吸收带(弱带)n??*跃迁的吸收带又称R吸收带,λmax在200~400nm。强度弱,一般ε为102以下。如:含羰基(?C=O)、偶氮(N=N)基团的化合物。K吸收带(强带)在共轭非封闭(烯烃)体系中,由???*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称为K吸收带。吸收强度大,一般ε>104,吸收峰在217~280nm。有两个以上的双键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有红移现象。如苯乙烯、苯甲醛等有K带,极性溶剂使K带红移。K吸收带及其红移现象**芳环上有发色基团取代时(苯乙烯、苯乙酮)也有K带。(3)B吸收带(苯吸收带)芳香族化合物的???*跃迁而产生的精细结构吸收带。吸收峰在230~270nm,ε≈102。常用B吸收带的精细结构来判断芳香族化合物,但苯环上有取代基且共轭时,B带简单化、红移和增色;B带在蒸汽状态或非极性溶剂中极为明显;而在极性溶剂中B带不明显或消失。苯的紫外吸收光谱(异辛烷)E吸收带(封闭共轭体系)**芳香族化合物的???*跃迁而产生的特征吸收带。分为E1吸收带和E2吸收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