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 教文化旅游.ppt

发布:2018-10-17约7.88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中国儒家、道家的起源、历史与内涵,同时掌握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历史、内涵及相关的典章制度等。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第一节 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一、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对大自然的崇拜、对植物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崇拜,是一种自然宗教(自发宗教),属于原始宗教时期。 阶级社会:开始出现经典,形成了以专职祭祀为主的特权宗教贵族。这时期的宗教叫古代宗教,影响较大的有古代埃及宗教、古巴比伦宗教和古代印度宗教。 阶级社会(后期):神学体系更加完备,礼仪典章也日益隆重和繁琐,组织规章日趋严密详细。于是世界性的宗教开始出现。世界性的影响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和伊斯兰教。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二、中国宗教文化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多种多样 外来宗教中国化 本土宗教实用化 无神论思想始终存在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三、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中国宗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构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 中国宗教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第二节 儒教 一、儒教概况 (一)儒教简介 儒教或称孔教、名教、礼教或先王之教。儒教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宗教组织,以孔庙为宗教场所,以祭天、祭祖、释奠礼为宗教仪式。孔子所创学说为“儒学”,儒学发展成为儒教,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二)儒家经典 六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 十三经: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派别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 儒家的派别:思孟学派、宋明理学、心学、气学、今文学派、公羊学、谶纬(chèn wěi) 、神学、 古文学派 、训诂学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二、儒教思想的内涵 儒家是一种关于伦理和政治学说的思想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儒家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四端”,“四端”继续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德”。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一)思想内涵简介 儒家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义,“义者,宜也”,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这概念出现得很早。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儒家认为,“中庸”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因此,儒家主张凡人处事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德治”,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 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 第四章 宗教文化旅游 (二)儒教思想内涵核心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