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讲 旅游建筑文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称窣(sū)波或浮图,用来藏佛舍利,其形状为一个半圆形的坟冢。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原有的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出现了许多类型。佛塔的类型有: (1)楼阁式 (2)密檐式 (3)喇嘛塔 (4)金刚宝座式 1、楼阁式(1) 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塔”.木塔顶端高达10余米的金属塔刹起避雷的作用,所以它能千年不受雷击。 1、楼阁式(2)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是我国最早的双层塔壁的八角七层仿木楼阁式砖石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是苏州古城的象征,享有“吴中第一景”之称。 2、密檐式(1) 嵩岳寺塔 位于河南登封,建于北魏正光元年间(公元520-524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砖塔。塔高约39.5米,平面呈12角行,底层直径约10.6米,外部以密檐分为15层。塔身四壁辟券门,每层各面均砌出拱形门和小窗,共计500余个。 西递古建 宏村建筑 3 江南住宅 焦溪古镇 浙江乌镇水街民居 4 晋商宅院 乔家大院 三、坛庙 1、天坛 2、曲阜孔庙 3、中华世纪坛 坛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着敬天法祖。 1、天 坛 天坛是明朝和清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明永乐十八年天地坛和北京宫殿城池同时建成,位于北京正阳门外南3.5公里偏东的位置。中心建筑为矩形的“大祀殿”,用于“合祀天地”。大礼殿西南隅建有斋宫。坛域植有柏树树林。明嘉靖九年改行“天地分祀”,在大礼祀殿正南建祭天专用的“圜丘坛”,同时在北京城的北、东、西郊建造地坛、日坛、月坛,分祀地、日、月。“天地坛”也改称“天坛”。 1、天 坛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圜丘”,体量加大。材料也由蓝色琉璃改用汉白玉石。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对大享殿进行改造,原三层屋面之上蓝、中黄、下绿瓦色统改为蓝色琉璃,并更名为“祈年殿”。形成天坛盛朗风貌,总面积273公顷。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天坛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坛域近方形,南侧两角为直角,北侧呈圆弧状,体现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天坛坛域由两重坛墙环护,外坛墙南北相距1650米,东西相距1725米。内坛墙南北相距1243米,东西相距l046米。中心称“内坛”,两坛墙之间的地段,称“外坛”,主要入口设在外坛西侧。天坛的主体建筑主要由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斋宫四个部分组成,其布局呈“品”字形。 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南北两坛由一条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砖砌甬道——丹陛桥相连,组成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 1、天 坛 (1) 圜丘 圜丘坛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占地44.66公顷。由圆丘、棂星门、皇穹宇、神库神厨、宰牲亭组成。每年冬至日,在此举行“祭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色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 圜丘 (1-1)圜丘台阶 圜丘最中心是一块天心石,从天心石往外有三层,其铺设的石块最内一圈为9块,向外每增一圈则递增9块,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数量,均都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的意思。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1-2)圜丘外墙 圜丘的四周砌有坛墙,其布局也遵“天圆地方”之说,内坛呈圆形,外墙呈方形。 (1-3)棂星门 (2) 皇穹宇 皇穹宇建于明嘉靖9年(1530年),初为圆形重檐建筑,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名叫“泰神殿”。用于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先祖牌位的殿宇。嘉靖17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17年(1752年)改建为今天所见式样。 (2-1)皇穹宇 皇穹宇高19.5米,直径15.6米,单檐攒尖顶,上盖蓝色琉璃瓦,鎏金金顶。其建筑风格严谨、精致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间为大金龙图案,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2-2)回音壁 位于皇穹宇四周,直径63米,是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因墙体为磨砖砌成,坚硬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围墙的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以沿着墙的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所以又称“回音壁”。如果两人分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