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绘制频数直方图+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pptx
6.3.3绘制频数直方图;;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实例,如学校各年级的人数、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商场各类商品的销售数据等,提问学生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引发学生对数据收集的思考。
引出本节课主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数据收集(10分钟)
讲解数据收集的意义: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研究某个现象,需要获取相关的数据。
介绍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
问卷调查法:详细说明设计问卷的要点,包括问题的清晰性、针对性、避免引导性等。举例展示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如关于同学们最喜欢的学科的问卷。
访谈法:讲解访谈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如提前准备问题、营造良好氛围、记录准确等。模拟一个访谈场景,让学生感受访谈法的应用。
查阅资料法:介绍可以查阅的资料来源,如书籍、报纸、网络数据库等。让学生思考在哪些情况下适合用查阅资料法收集数据。
(三)数据整理与表示(20分钟)
数据分类
给出一组杂乱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理解分类是数据整理的第一步。
表格表示数据
以班级同学的考试成绩为例,讲解如何制作成绩统计表,包括表头的设计、行列的安排等,使学生学会用表格清晰地呈现数据。
统计图表示数据
条形统计图: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直观显示数量的多少),通过绘制班级不同学科成绩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掌握绘制方法,包括坐标轴的标注、直条的宽度和高度等。
折线统计图: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以某同学本学期每月的考试成绩变化为例,绘制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绘制要点。
扇形统计图:说明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以班级同学参加各类兴趣小组的比例为例,绘制扇形统计图,介绍如何计算各部分圆心角的度数并绘制扇形。
(四)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0分钟)
平均数
给出一组数据,如某小组同学的身高数据,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调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具体计算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算法。
中位数
引入中位数的概念,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中间的数为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
众数
讲解众数的概念,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给出多组数据,让学生找出众数,体会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它能反映数据中出现最频繁的情况。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练习题,如调查班级同学一周内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收集方法进行调查,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表示出来,最后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数据特征。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式以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与计算。
强调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数据,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你同父母一起去商店买衣服时,我们经常看到衣服上的号码标有哪些?你了解这些号码的意义吗?你觉得这种生产方法有什么优点?;水资源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为避免水资源浪费,某市政府计划对居民家庭生活用水情况进行调查。为此,相关部门在该市通过随机抽样,获得了60户居民的月均生活用水量
(单位:m3)数据:;探究新知;在上面的数据中,最小值是1900,最大值是4160.;2.决定组距和组数;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整理可以得到频数分布表.;探究新知;制作频数直方图大致步骤是什么?;6.如图是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一至四组各小长方形
的高的比为2∶4∶3∶1,已知第一组的频数是40,那么这
组数据有个,第二组的频数比第四组的频数
多?.;7.[2024上海崇明区二模]为了了解某区初中学生每月参加社
团活动时间的情况,随机抽查了100名学生的社团活动时
间进行统计,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
数据含最小值,不含最大值),已知该区初中生共有8000
名,据此估计,该区每月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不.少.于.8小
时的学生数大约有名.;8.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七年级某班对本班的40名
学生进行了小制作评比,作品上交时间为4月1日至30日,
评委把同学们上交作品的件数按5天一组分组统计,绘制
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第1,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