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编程处理数据(1)说课稿---浙教版(2019)信息技术 必修1 数据与计算.docx
4.2.2编程处理数据(1)说课稿---浙教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四章节第二节“编程处理数据(1)”。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解编程处理数据的基本概念,学习使用Python编程语言进行数据输入、输出和简单的数据处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编程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为后续学习编程语言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通过编程处理数据的学习,学生将提升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运用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为未来信息技术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简单的编程概念,如变量、循环、条件语句等。他们可能已经具备使用Python进行基础编程的能力,但针对数据处理的编程知识相对较少。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编程的兴趣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对编程有浓厚兴趣,能够快速接受新知识;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编程持保留态度,学习兴趣较低。学生的编程能力也有差异,有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能够快速适应新的编程任务;有的学生则可能编程经验不足,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编程技能。学习风格上,学生中既有偏好自主学习的学生,也有需要教师引导和同伴互助的学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编程处理数据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编程逻辑的抽象理解,特别是对于数据处理的流程和算法;二是编程语言的实际应用,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代码;三是错误调试,学生在编写代码时可能会遇到各种错误,需要具备一定的调试能力。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编程基础薄弱而感到挫败,影响学习积极性。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实验室,配备安装有Python编程环境的计算机;Python编程软件(如IDLE、PyCharm等)。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系统或在线课程平台,用于发布课程资料和作业。
-信息化资源:Python编程教程、数据处理的案例代码、视频教程、在线编程练习平台。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用于讲解编程概念和步骤;实物教具(如数据卡片),用于辅助数据处理的演示;白板或电子白板,用于实时演示和板书。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提前一周发布关于Python基础语法和变量的预习资料。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编程处理数据的基本概念,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如何理解变量在编程中的作用?如何创建和使用变量?”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资料访问记录和问题提交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编程处理数据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例如,学生提交关于变量使用的心得体会。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编程处理数据的基本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数据处理案例,引出编程处理数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Python中的数据类型、输入输出语句以及简单的数据处理函数,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解如何使用input()函数获取用户输入的数据。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预习心得,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例如,学生可能对如何处理输入数据的有效性验证有疑问。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编程处理数据的基本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处理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编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