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说课稿-4.3 图形图像的加工3-粤教版.docx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说课稿-4.3图形图像的加工3-粤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说课稿-4.3图形图像的加工3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8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生将通过图形图像的加工实践,提升对数字媒体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运用图像处理工具进行创意设计,培养审美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项目实践,增强团队协作和信息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处于基础阶段,他们对计算机操作和基本软件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深入使用和高级功能掌握不足。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图像的构成、色彩理论及图像格式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在图像处理的具体操作上,如图层运用、滤镜效果等,可能存在困难。
学生的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主动探索新知识;而部分学生则可能对信息技术学习缺乏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不一,有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而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分心、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
这些学情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操作能力差异,设计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其次,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课堂互动性,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图形图像高级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配备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Photoshop、GIMP等),投影仪,学生电脑。
-课程平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信息化资源:在线教程、图像素材库、案例作品集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互动练习软件。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在课程平台发布《图形图像的加工3》相关的预习PPT和视频,要求学生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Photoshop的基本操作界面。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图像编辑的基本操作”设计问题,如“什么是裁剪?如何调整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收集学生的预习反馈,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了解图像编辑的基本操作。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课程平台和微信进行资源共享。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经过加工的图像,引出图形图像加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图像裁剪、调整亮度和对比度等操作步骤,通过屏幕演示操作过程。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进行图像处理实践,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指定的图像加工任务。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记录操作步骤。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图像加工任务。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操作步骤。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个人照片进行简单的图像加工,并提交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一些在线教程和高级图像处理技巧的书籍。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对个人照片进行图像加工。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学习更高级的图像处理技巧。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提高技能。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作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图像处理的基本操作,难点在于如何灵活运用工具进行创意设计。通过课前自主探索,学生能够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课中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课后拓展应用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图像处理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图像处理软件介绍:除了Photoshop,还可以介绍其他图像处理软件,如GIMP、Canva等,这些软件同样具备图像编辑功能,且部分功能与Photoshop相似,适合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图像格式知识:介绍常见的图像格式,如JPEG、PNG、GIF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了解图像格式对图像质量和文件大小的影响。
-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