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食品中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筛查法》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pdf

发布:2025-03-14约8.4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促进会团体标准

《食品中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筛查法》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标准

化发展纲要》以及《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

划》有关要求,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大力推进“湾区标准”体

系建设工作,将该项工作列入《广东省市场监管现代化“十

四五”规划》。食品文化在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为落实国

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及食品安全战略,将安全优质的食品作为

食品“

湾区标准”研制重点,对满足湾区人民对高品质食品

的需求,以及支撑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湾区标准”研制计划,《食

具有现实意义。结合2022年食品“

品中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筛查法》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

研究所,并由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促进会于2022年11

月9日批准立项。

2.协作单位、分工

牵头机构为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参与机构待定。

二、立项的必要性,拟解决的问题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国内外食品安全面临的最主要问

题。目前基于传统平板培养分离的国标法依然是致病菌检测

的主要依据,该方法包括增菌与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

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等过程,操作繁琐、费时费力、

对操作人员专业水平要求高,一般需要5-7天才能给出检出

报告,无法满足快速检测的时效要求。

基于靶序列扩增的核酸检测方法因具有快速、灵敏等优

点而广泛应用于致病菌的检测。核酸检测方法的关键在于靶

基因或靶序列的选择。然而目前用于致病菌检测的靶标主要

为毒力基因,靶标数量有限、且在遗传进化过程中可能受到

环境胁迫发生突变或缺失而造成误判。项目牵头单位利用自

主建立的菌种资源库和全基因组数据库深度挖掘了特异性

检测靶标,通过大量分离株,利用PCR、多重PCR(mPCR)、

PCR-荧光探针法、LAMP、RPA/PCR-CRISPR等方法进行靶标评

价,最终获得一批特异性高的检测靶标。在技术选择上,mPCR

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对多个靶基因进行检测,可作为食

品中多种致病菌同时快速检测的有效手段。从应用的角度出

发,食品快检需要在短时间内准确地筛查致病菌污染风险,

同时要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广泛性、经济性。

本项目从分子靶标的选择、技术的应用广泛性、使用成

本、操作的便捷性的平衡性出发,拟制定快速检测食品中常

见的7种食源性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

肠埃希氏菌O157:H7、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阪崎克罗诺菌、

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的多重PCR-荧光探针检测方法,突

破现有的分离培养、理化分析、血清型检测等造成的检测过

程繁琐、费时费力、漏检误检、不能满足规模化检测的问题。

三、标准框架和内容的确定

根据特异性检测靶标设计并利用现有特异性检测引物

建立食品中常见7种致病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阪崎克罗诺杆菌杆菌、

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多重PCR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利

用不同表型与遗传特性(如血清型、基因型等)的目标菌和

非目标菌对该方法进行第一轮实验室验证,力求菌株覆盖度

较为全面,获得比现有核酸检测方法更好的特异性;同时利

用各种食品类型进行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实际应用的验证,保

证该检测方法的准确度。

在该检测方法中所有的食品样品均需进行前增菌,增菌

方法参照各目标菌的国标法GB4789进行。按照国标中的要

求增菌后,取1mL增菌液,通过商品化试剂盒或热裂解的方

法抽提DNA,最后使用该PCR法进行核酸扩增检测。在阳性

对照、阴性对照、空白对照符合质量控制的情况下,检验样

品Ct值小于等于35时,则判定样品为该种目标菌筛选阳性;

检验样品Ct值大于35,且小于40时,重复一次,如果Ct

值仍然小于40,并且曲线有明显的对数增长期,则判定样品

为该种目标菌筛选阳性;否则为阴性;样本Ct值为0或大

于等于40时,则判定样品为该种目标菌筛选为阴性。筛选

为阳性样品可用国标法进行一致性确证,最终结果以国标检

测结果为准。该检测法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对食品中多

种致病菌同时快速检测,仅需24-48小时给出检出报告,较

国标法大大节约检测时间。

四、与现行法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