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详细介绍.doc

发布:2025-06-08约2.3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一、历史沿革

1、起源与奠基(1956-1996)

学院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宁波师范专科学校设立的生化科,1978年更名为宁波师范学院化学系,奠定了化学学科的教学基础。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合并组建新宁波大学,化学系成为宁波大学理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2、独立建制与学科拓展(2000-2005)

2000年,化学系与数学、物理专业合并成立宁波大学理学院。2005年12月,化学系从理学院独立,整合原宁波师范学院和宁波大学的化学、化工力量,正式成立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标志着学科向材料与化工领域的战略转型。

3、科研平台与学科升级(2005-2020)

1)2006年获批“省部共建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为浙江省首个材料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

2)201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获批招生,2014年入选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2019年成为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晋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3)2020年,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5%,成为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力学+”的重要支撑。

4、创新发展与国际化(2021至今)

2021年学院搬迁至北校区,启用逸夫材化南北楼,科研空间与设备进一步升级。近年来,学院与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华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二、招生情况

1、本科招生

1)专业设置:设有化学(含师范方向)、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聚焦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领域,实施“小而精、一对一结对培养”模式,学生大二即可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2)招生范围:面向全国招生,浙江省内招生占比约60%,2025年学校整体招生计划增加300人,材料学院名额同步扩大。

3)录取要求:高考总分达一本线,化学、应用化学专业要求无色盲色弱;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数学和物理基础,部分省份要求选考化学或物理。

2、研究生招生

1)硕士点: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5个方向)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2025年计划招生约150人,研究方向包括光电磁功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

2)博士点:依托“渔业工程与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联合培养博士,聚焦海洋材料与新能源领域。

三、就业情况

1、就业质量与方向

1)就业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8%,研究生就业率达97%以上。2023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升学率67%,全部升入清华、中科院、浙大等“双一流”高校。

就业领域:

2)材料行业:特斯拉、公牛集团、万华化学等企业定向招聘,从事材料研发、工艺设计(占比约40%)。

3)化工与环保:镇海石化、浙江汇甬新材料等企业吸纳毕业生参与技术改造与环保工程(占比约30%)。

4)科研与教育:15%毕业生进入中科院、高校攻读博士或从事教育工作,5%通过选调生进入政府部门。

2、就业支持体系

1)校企合作:与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镇海石化等2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企业课题(如石墨烯制备、分子筛膜研发),表现优异者可获“管理培训生”offer,起薪15万+。

2)竞赛与实践: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在IChemE全球化工大赛中击败陶氏、沙特阿美等企业团队,获创新产品奖全球冠军,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学院优势

1、学科实力强劲

1)国际排名:材料科学学科ESI全球前0.5%,化学学科ESI前1%,科研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50强。

2)科研平台: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先进质谱技术与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平台,设备资产超1.2亿元,包括场发射投射电镜、微波合成系统等尖端仪器。

2、师资与培养特色

1)顶尖师资:专任教师中80%具有博士学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入选者11名,形成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创新团队。

2)国际化培养:推行MTSAE教学模式,通过国际同步课堂、虚拟现实技术(如化工厂AR故障排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该模式获浙江省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并在省内外10余所高校推广。

3、产学研深度融合

1)技术转化:近五年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71项,转让30余项,其中“分离膜材料的大规模微波制备技术”实现产业化,年减少碳排放数百万吨,获IChemE全球大奖。

2)产业对接:与宁波市新材料科技城联动,参与制定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