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docx
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
患者发生跌倒、坠床是医院内较为常见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不良事件。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跌倒、坠床所带来的危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应急准备
1.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患者跌倒、坠床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评估、预防措施、应急处理流程等。培训频率为每季度一次,每次培训时长不少于2小时。培训结束后,通过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确保医护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考试合格率需达到90%以上。
-对新入职的医护人员进行岗前专项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周,使其在入职初期就熟悉预防跌倒、坠床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对护理人员进行跌倒、坠床应急演练培训,每年至少组织2次演练,演练场景包括不同病情、不同环境下患者跌倒、坠床的情况,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理技巧。
2.环境改善
-病房地面采用防滑材料,并保持干燥清洁。每天至少进行2次地面清洁,如有水渍、污渍等应及时清理,并设置明显的防滑警示标识。
-病房内的家具摆放合理,通道保持畅通无阻,无障碍物。病床高度应可调节,方便患者上下床,床两侧安装防护栏,防护栏的高度应符合安全标准,一般不低于50cm。
-卫生间和浴室设置扶手,扶手的安装位置应合理,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撑。卫生间内配备坐便器,并设置呼叫铃,呼叫铃的位置应方便患者触及。
-病房内光线充足,照明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在夜间,应提供适当的夜间照明,如床头灯、地灯等,方便患者活动。
3.设备配备
-为高危跌倒、坠床患者配备防跌倒鞋,防跌倒鞋应具有良好的防滑性能。同时,为患者提供辅助行走工具,如拐杖、助行器等,并确保其性能良好、使用安全。
-医院应配备足够的担架、轮椅等转运设备,以便在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后能够及时将其转运至相关科室进行检查和治疗。转运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病房内配备急救设备和药品,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氧气瓶、急救药品等,以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急救设备和药品应定期检查和补充,确保其处于备用状态。
4.风险评估
-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在2小时内对其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活动能力、用药情况、疾病史等。采用标准化的跌倒、坠床风险评估量表,如Morse跌倒评估量表等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等级。低危患者得分一般在0-24分,中危患者得分在25-44分,高危患者得分在45分及以上。对于低危患者,每周进行一次评估;中危患者每3天进行一次评估;高危患者每天进行一次评估。
-对于评估为中、高危的患者,应在其床头悬挂明显的防跌倒、坠床警示标识,并将评估结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取得他们的配合。
应急响应流程
1.发现患者跌倒、坠床
-医护人员或其他人员一旦发现患者跌倒、坠床,应立即赶到现场,同时呼叫其他医护人员协助处理。
-到达现场后,首先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情况。轻拍患者肩部并呼喊患者姓名,观察患者是否有应答;触摸患者的颈动脉搏动,评估心率和脉搏情况;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节律。
2.现场处理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询问患者跌倒、坠床的经过和身体不适的部位。协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随意搬动患者,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按照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操作,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5-6cm,按压与呼吸比为30:2。同时,呼叫麻醉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进行会诊和协助抢救。
-检查患者是否有外伤,如擦伤、裂伤、骨折等。对于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应立即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毛巾按压止血,避免伤口感染。如果怀疑患者有骨折,应尽量减少搬动,就地取材进行简单的固定,如用木板、树枝等固定骨折部位。
3.通知医生
-在现场处理的同时,护士应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告知医生患者跌倒、坠床的时间、地点、患者的基本情况、目前的症状和体征等信息。
-医生接到通知后,应尽快赶到现场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医生到达现场后,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骨骼肌肉系统检查等,以明确患者的损伤情况。
4.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相关的检查项目,如头颅CT、X线、B超等,以明确患者是否有颅内出血、骨折、内脏损伤等情况。护士应协助患者进行检查,确保检查过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