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及报告处理制度.docx
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及报告处理制度
一、总则
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由于身体状况、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存在发生跌倒、坠床的风险。跌倒、坠床事件不仅可能导致患者身体受伤,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影响医院的正常秩序和声誉。为了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患者跌倒、坠床事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及报告处理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1.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由科室主任担任,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组织人员对患者进行救治,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启动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副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现场的具体组织和安排,调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向组长汇报。
-成员:包括科室的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在组长和副组长的指挥下,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参与患者的救治、护理和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2.职责分工
-医生:迅速赶到现场,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确定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治疗措施。
-护士: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急救处理,如测量生命体征、止血、包扎等,协助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同时,负责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向他们解释事件的处理情况。
-后勤人员:负责维护现场秩序,保障救援通道的畅通,协助搬运患者,提供必要的设备和物资支持。
三、跌倒、坠床风险评估
1.评估对象:所有住院患者均应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尤其是老年患者、儿童患者、意识障碍患者、行动不便患者、服用特殊药物患者等高危人群。
2.评估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诊断、病情等。
-身体状况:如视力、听力、平衡能力、肌力、步态等。
-生活习惯:是否有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是否经常起床活动等。
-用药情况:是否使用镇静催眠药、抗高血压药、降糖药等可能影响患者意识或平衡的药物。
-环境因素:病房地面是否湿滑、光线是否充足、家具摆放是否合理等。
3.评估方法:采用跌倒、坠床风险评估量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低风险患者每周评估一次,中风险患者每3天评估一次,高风险患者每天评估一次。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转科、手术等情况时,应及时重新进行评估。
四、预防措施
1.环境管理
-病房设施:保持病房地面干燥、清洁,及时清理水渍和障碍物;病房内光线充足,尤其是卫生间、楼梯等区域;安装扶手、呼叫铃等设施,方便患者活动和求助。
-家具摆放:合理摆放病房内的家具,保持通道畅通,避免患者碰撞。病床应高度适宜,配有床档,必要时可使用约束带。
-标识提示:在病房、卫生间等区域张贴防跌倒、坠床的警示标识,提醒患者和家属注意安全。
2.患者教育
-入院宣教: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防跌倒、坠床的健康教育,介绍病房的环境和设施,告知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呼叫铃、扶手等,指导患者穿着合适的衣物和鞋子。
-个性化教育:根据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为高危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如指导患者进行平衡训练、告知患者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等。
3.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尤其是对高危患者,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意识状态、活动能力等,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
-协助活动: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护士应协助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起床、如厕、行走等,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如轮椅、拐杖等。
-用药管理:护士应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醒患者在用药后注意休息,避免活动。
4.员工培训
-定期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防跌倒、坠床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跌倒、坠床风险的认识和评估能力,掌握预防和处理跌倒、坠床事件的方法和技能。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医护人员了解跌倒、坠床事件的原因和后果,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工作。
五、应急预案
1.事件发生时的处理
-现场急救:当患者发生跌倒、坠床时,在场的医护人员应立即赶到现场,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检查患者有无受伤。如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患者有明显的伤口出血,应立即进行止血包扎。
-通知医生:护士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医生应尽快赶到现场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搬运患者:在确保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将患者搬运至床上或合适的检查治疗区域。搬运过程中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的损伤。
2.后续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