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发生跌倒坠床时的应急预案与流程.docx
患者发生跌倒坠床时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患者发生跌倒坠床时,医护人员需立即采取行动,保障患者安全,减少伤害。以下是详细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应急预案
现场处置
立即赶到现场:医护人员在接到患者跌倒坠床报告后,应在最短时间内(一般要求不超过1分钟)赶赴现场。到达后,首先大声呼唤患者,判断其意识状态,轻拍患者肩部并呼喊“您怎么了”,若患者无应答,进一步检查呼吸和颈动脉搏动。
初步评估伤情:对患者进行全面快速的初步评估。检查有无明显外伤,如擦伤、裂伤、骨折等,查看伤口的部位、大小、出血情况。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是否受限,询问患者跌倒坠床时着地部位及疼痛情况,特别注意有无头部、胸部、腹部等重要部位受伤的表现,如头痛、头晕、胸痛、腹痛等。
采取急救措施: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若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按照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的比例进行操作,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同时,呼叫其他医护人员携带除颤仪等急救设备迅速赶来。
若患者有明显出血:对于浅表伤口出血,用清洁的纱布或毛巾按压止血;若伤口较大、出血不止,在伤口上方(近心端)用止血带或布条等进行绑扎止血,但要注意记录绑扎时间,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若怀疑有骨折:尽量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就地取材,用木板、树枝等对骨折部位进行简单固定,减少骨折断端的移动,防止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血管和神经。
通知医生及进一步处理
及时通知医生:在进行初步评估和急救处理的同时,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简要汇报患者跌倒坠床的经过、目前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初步评估的伤情等情况。
协助医生检查和治疗:医生到达后,医护配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以明确患者的损伤程度和具体病情。根据诊断结果,遵医嘱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伤口清创缝合、骨折复位固定、药物治疗等。
病情观察与记录
密切观察病情: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持续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瞳孔变化、伤口情况及肢体活动等。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直至病情稳定。若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如意识障碍加重、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准确记录过程:详细、准确地记录患者跌倒坠床的时间、地点、经过、初步处理措施、医生的检查和治疗情况以及病情观察结果等。记录要客观、真实、及时,以便为后续的医疗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知家属及沟通解释
及时通知家属:在患者病情得到初步处理后,应尽快通知患者家属,告知他们患者跌倒坠床的情况及目前的病情。通知时要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
做好沟通解释:向家属耐心解释事件发生的经过、目前采取的治疗措施和预后情况,解答家属的疑问,安抚家属的情绪,争取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分析原因与改进措施
组织讨论分析:患者病情稳定后,科室组织医护人员对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查找患者跌倒坠床的原因,如患者自身因素(年龄、疾病、认知功能等)、环境因素(地面湿滑、光线不足等)、护理因素(护理措施不到位、健康教育缺乏等)。
制定改进措施:针对分析出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对高危患者的护理观察、改善病房环境、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等,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应急流程
1.发现患者跌倒坠床后,现场人员(护士、家属等)立即呼叫附近医护人员。
2.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进行初步评估和急救处理。
3.同时,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
4.医生到达后,与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
5.根据诊断结果,遵医嘱进行进一步治疗。
6.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确记录病情及处理过程。
7.及时通知患者家属,做好沟通解释工作。
8.患者病情稳定后,科室组织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