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教案 项目9 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docx
PAGE12
PAGE12
PAGE13
PAGE13
《婴幼儿常见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教案
课题
项目九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
课时
4课时(180mi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和流行的基本环节,以及婴幼儿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概念。
熟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婴幼儿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及并发症。
掌握婴幼儿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常见的各类传染病患儿的照护要点。
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婴幼儿的表现,正确识别婴幼儿所患传染病的类型。
能够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能够为传染病患儿提供科学照护。
素质目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密切关注婴幼儿传染病防控领域的行业动态,及时了解最新知识。
培养责任意识,树立疾病预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努力保护婴幼儿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婴幼儿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及并发症
教学难点:能够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考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新课预热
【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简单互动,介绍课程定位、内容安排、考核要求等
【学生】聆听、互动
【教师】讲述传染病对婴幼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倡导学习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和流行环节等,掌握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有效识别方法、预防措施和照护要点,进而为婴幼儿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
任务一
认识传染病
问题导入
【教师】讲述小红花托育机构组织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的案例(详见课件),提出以下问题:
如果你是小红花托育机构的负责人,你将会为教师们讲解哪些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传授新知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新知
一、传染病的特征
(一)有特异的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
(二)具有传染性
传染病可通过某些途径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这是传染病与其他类型感染病的主要区别。
(三)具有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易发生流行。
(2)地方性: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常局限于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
(3)季节性:部分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季节息息相关。
(四)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能产生不同程度的针对该种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即感染后免疫。但人体感染不同的病原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有所不同。
(五)病程发展呈阶段性
(1)潜伏期:指从病原体入侵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潜伏期的长短通常与病原体的感染量、病原体毒素产生和播散所需的时间有关。
(2)前驱期:指从出现临床症状至开始出现明显症状的时期。此期患儿多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持续1~2天。
(3)症状明显期:指前驱期之后,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充分表现的时期,是整个病程中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量病原体被排出体外,因此处于这个时期的患儿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4)恢复期:指从传染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开始消退至完全消失的时期。神经系统性传染病患儿,在恢复期过后易出现后遗症。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入侵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一种传染病可以有多种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1.隔离
隔离是指采用科学方法和有效措施,把传染病患者、可疑传染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与健康人群分开,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健康人群的方法。
【教师】讲解检疫(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思考
2.消毒
托育机构内出现传染病患儿后,应对患儿活动过的场所和接触过的物品,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随时消毒,并在患儿离开后进行终末消毒。
【教师】扫码播放视频托育机构内环境和物品预防性消毒方法(详见教材)
【学生】观看、思考
3.预防性消毒
①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②定期清洁室内外地面,定期擦洗桌椅、书柜、储物柜和多媒体设备等;
③室内布置防虫、防鼠设备等,并定期检查、清洁;
④定期清洁、消毒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