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健康照护: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防护PPT教学课件.pptx
模块一;模块五;外在环境中一些能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体。传染病就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模块一婴幼儿传染病的科普
模块目标;传染病不同于一般疾病,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疾病,它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
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流行的疾病。因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善,体内大都没有形成针对这些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接触后容易感染患病。婴幼儿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尤其是生活在托幼机构的幼儿;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三)流行性
传染病的流行性,按照其流行过程的广度和强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传染病散发。指的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分开发生,而不是大面积地发生。
(2)传染病流行。指的是某一单位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
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3)传染病大流行。指的是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
(4)传染病暴发。指的是某一局部单位或地区,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
同一种疾病。;(四)免疫性
不管是隐性感染,还是显性感染,正常人体感染后,都可产生对该病原体
的特异性免疫,甚至某些传染病在治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如麻疹等。但也有某些传染病在感染未治愈时,如果再接触同样的病原体,就可产生重复感染,如血吸虫病等。;;2.前驱期
传染病的前驱期是指从出现一般传染病所共有的头痛、疲乏、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到开始出现传染病所特有的明显症状。;3.明显期
传染病的明显期是指传染病的症状明显,在此期间逐渐出现各种传染病的特有症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土壤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水源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二)土壤传播
土壤传播是指易感人群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导致的传播。;(三)食物传播
食物传播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食物侵入新的易感宿主的过程。;;(五)虫媒传播
虫媒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引起易感者感染。;(六)水源传播
水源传播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水侵入新的易感宿主的过程。水源传播的方式包括饮用水污染和疫水接触。;;(八)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也称垂直传播,其分为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传播3种。;春天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在其即将来临之际,某托幼机构的负责人准备开展一次“科普传染病”的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家长能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一)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主要是对传染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托幼机构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宣传预防传染病的知识。
(2)建立健全各项健康检查制度,应设立隔离室。
(3)工作人员要每年做1次体检。;(4)婴幼儿在入托前,要对其做入托检查,在入托后也须定期体检。
(5)婴幼儿入托时,托幼人员每天须晨检,做到“一摸、二问、三看”,即摸前额,得知婴幼儿大概的体温;询问婴幼儿在托幼机构外的生活情况;看皮肤、五官和精神状况是否有异常。
(6)对曾接触传染病患儿的婴幼儿,要及时进行检疫。;三传染病的预防;(3)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4)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好消毒工作,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5)对传染病患儿所在的环境应彻底消毒。;(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要注意保护容易被感染的患者,使其尽可能地不要接触可疑感染者,才能够抵御传染病。
;婴幼儿是易感人群,除了为其提供合理的营养和增强其体质外,培养其良
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极其重要,而保护易感婴幼儿免受传染病危害的最有效措施就是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家长应按照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对婴幼儿进行预防接种(见表4-2);传染病病人的心理护理;模块检测;婴幼儿手足口病的防护;模块二婴幼儿手足口病的防护
模块目标;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容易在人群聚集处暴发、流行,该
病的传染性强,是托幼机构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夏季和秋季,2~3岁的幼儿为易感人群。;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存在于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中。
该病毒传染性强,在外界存活能力强,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手足口病的
传染源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研究进展;(1)手足口病发病急,整个病程为7天左右,潜伏期大约为2天。
(2)发病初期有流鼻涕、咳嗽、发烧、食欲下降、精神不好等症状。
(3)症状期,体温可高达38℃以上,手、足和臀部会出现红色斑丘疹,1天后丘疹转为疱疹,3~5天后疱疹干缩、结痂、脱落。;(4)手足口病的疱疹为一个个的红色小水疱,通常不易破。
(5)患病期间,患儿还会出现颊黏膜或上颚、舌头处的水疱疹和口腔溃疡,因进食刺激引起疼痛。;;(1)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