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探索.docx
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探索
【摘要】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能够改变长期单课时备课的弊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也能够为学科校本教研提供有效的研究范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整合学习材料、促进知识联结,重构单元内容、引导自主建构,重设教学路径,推进探究进程等教学策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思维单元整体教学
“结构化思维”不仅是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钥匙,更是培养其核心素养、提升学科能力的关键所在。结构化思维强调在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构建其内部组织结构及各部分间的关联,从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一思维模式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关乎其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未来学习潜力的开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结构化教学,要通过整合学习材料、重构单元内容、重设教学路径等策略,引导学生亲历从理解到重构再到呈现的思维全过程,使零散的数学思维得以系统化、结构化。
一、整合学习材料,促进知识联结
学习材料的整合是促进学生知识联结、构建结构化思维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材往往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编排,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因此,教师需要具备整合学习材料的能力,通过准确把握学科逻辑和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调整与整合,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学习材料。
(一)把握“一条主线”
单元整体主线是整合学习材料的灵魂所在。它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在整合学习材料时,教师应首先明确单元整体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
以“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单元为例,面积单位的转化是这一单元的核心主线。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主线,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整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面积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逐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关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还能深刻理解面积计算的本质和规律。
(二)把握“两个维度”
在整合学习材料时,教师还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考虑。
一是横向整合:横向整合是指对并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横向联结形成结构。这种整合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测量”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时、分、秒”和“长度、质量”的测量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理解测量的本质和可度量性,从而建立起时间、长度、质量等概念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是纵向整合:纵向整合是指将具有从属关系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通过纵向连接形成结构。这种整合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纵向联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认识内容进行纵向整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关系,掌握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律,从而建立起数的认识体系。
(三)基于“三个视角”
在整合学习材料时,教师还可以从领域视角、单元视角和课时视角三个维度进行考虑。
一是领域视角:领域视角是指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进行整体整合。这种整合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该领域内的知识框架和认知结构。如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教师可以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数的认识内容进行整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教师可以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内容进行整合。通过领域视角的整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该领域内的知识体系和内在联系。
二是单元视角:单元视角是指将某一单元内的知识进行整体整合。这种整合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在整合单元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单元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目,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单元内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课时视角:课时视角是指将某一课时内的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课时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在整合课时内容时,教师应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通过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时内的知识和技能。
二、重构单元内容,引导自主建构
单元内容的重构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培养结构化思维的关键步骤。传统的单元内容往往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编排,忽视了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的需求。通过重构单元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基于学生认知,重构单元内容
在进行单元内容重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以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单元为例,传统的教材往往将数的认识分为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