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docx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流向社会的各行各业。在高职教育体系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注重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政教育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基础,处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道德发展认知理论、隐性课程理论等,充分且深入地挖掘《旅游学概论》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结合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环节,构建思政教育全面融入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138-02
一、思政教育融入《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有待提高
专业课程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及其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能力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具有关键影响。从目前来看,诸多高职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重点与考核标准仍然停留在专业课程教学能力上,忽略了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具体而言,《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建设中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虽然教授《旅游学概论》的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操作能力较强,专业教学能力也较高,但对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融入并不重视,导致专业课程建设的思政功能有限。二是《旅游学概论》教师自身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政治学习上存在倦怠,思政教育的能力薄弱,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推进课程思政的效能不足。
(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有待完善
教学设计《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环节。《旅游学概论》的课程教学设计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使得思政教育融入《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建设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在课程设计中,教师注重的往往是《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而忽视了课程思政目标,导致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在《旅游学概论》的教学设计中挖掘与利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水平有限,课程思政与《旅游学概论》的结合不紧密,专业课程建设中思政育人价值难以潜移默化地发挥持续性作用;最后,思政教育融入《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造成《旅游学概论》课程中思政知识条线与旅游知识条线相互独立,没有深入交叉融合。
(三)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健全
教学评价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关乎教师了解专业课程设计、实施的水平以及对其中问题的持续改进。但从目前来看,《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存在诸多明显的问题。
首先,评价的主体单一。《旅游学概论》课程评价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较少,如此难以让学生在课程思政中发挥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的能动性。其次,评价的内容不完善,即《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评价的焦点在学生是否理解与掌握旅游专业知识之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最后,评价体系不健全。无论是高职学校对《旅游学概论》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考核,还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亦或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都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
二、思政教育融入《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契合点
(一)《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建设的思政元素挖掘
客观而言,《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该专业课程的基础。例如,《旅游学概论》的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中,蕴含我国旅游业从“服务外交”到发展为“成熟产业”,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繁荣发展,国力强盛,提高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使命感。第五章《旅游业》中指出旅游业是“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并阐述旅游业是国家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产业之一,由此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旅游服务意识与行业发展的宏观理念。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囊括丰富的思政元素,与行业、社会、国家、历史、经济、法律、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具有紧密关联,能够为专业课程建设中思政教育的融入提供多元化的素材。
(二)思政教育与《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建设的契合点
基于导游资格考试的内容,结合高职学生应有的思政素养以及《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总结出思政教育与《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建设的三个主要契合点。
1.个人与国家的契合。高职院校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岗位人才,因此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是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教育者应尽的责任。《旅游学概论》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这些教育思政教育元素推进学生个人与国家的契合。如《旅游学概论》中诸多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树立爱国爱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