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数学校本作业的设计策略.docx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数学校本作业的设计策略
[摘要]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学生解题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生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更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打破统一标准的束缚,重视校本作业的设计和开发,通过针对性练习加深学生对课堂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研究者从作业难度、作业内容、作业类型三个维度深入探讨校本作业的设计策略,旨在通过精心设计,增强作业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校本作业;综合能力;有效性
作业对于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在传统教学中,课后作业大多是统一定制的,是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教辅资料.尽管教辅资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不同地区、学校、班级乃至学生在教学和学习水平上存在差异,采用统一标准的教辅资料作为作业,可能导致学生感到不适应,从而影响作业的完成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各校应关注校本作业的设计和开发.校本作业是学校根据教学水平和学生实际发展水平设计的,其针对性强、形式多样,更易于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深入了解本校发展实际,把脉学生学情,结合本校现有资源设计作业,切实提升作业质量,促进“减负增质”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该如何设计和开发校本作业呢?怎样利用校本作业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浅谈几点设计策略,若有不足,请指正.
把控好作业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众所周知,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设计校本作业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把控作业难度,既能确保作业内容在学生的可及范围内,又能适度挑战他们,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乐趣.通过这种方式,作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并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不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追求新、追求难,导致校本作业难度过高,这不仅削弱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作业的有效性.当然,校本作业的设计也不能过于简单,因为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阻碍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恰当地掌握作业的难度是提高作业质量的核心所在.
例如,在教学“集合的基本运算”时,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下作业.
(1)已知全集U={1,2,3,4,5,6,7,8},A={3,4,5},B={1,3,6},则集合C={2,7,8}=____.(用集合A,B表示)
(2)集合A={(x,y)x+y=0},B={(x,y)x-y=2},则A∩B=______.
(3)已知集合A={xx2-3x+2=0},B={xx2-ax+a-1=0},C={xx2-x+2m=0}.①若A∪B=A,求a的值;②若A∩C=C,求m的范围.
上述题目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交集和并集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基本运算等.上述题目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则,重点考查学生的“四基”,符合课本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必须运用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完成作业,这是培养建模素养的基础.做作业时,教师应避免强制性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例如,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优先处理问题(1),并在有额外精力时再尝试去做其他题目.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从问题(2)或问题(3)开始着手.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完成作业的压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从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难度对学生的作业体验还是有显著影响的.学生面对作业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其难度.若他们在做作业时感到困惑,则可能产生畏惧心理.反之,若他们在做作业时能够“跳一跳,摘得到”,则可能产生强烈的尝试欲望.这就是作业动机的不同,同时也是作业信心的不同!“集合的基本运算”看起来是高中数学中最简单的知识,但对于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集合的表示到后续的运算,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学生都会有显著的陌生感.在这种情况下,为学生提供的作业要有“跳一跳”的要求,同时又要有“摘得到”的希望,这很考验教师设计作业的水平.
上述三道题目构成了本次作业的核心,它们基于学生的认知特性,选取了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的内容,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够获得应有的体验,从而取得理想的作业效果.这也进一步提醒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认真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新知时的心理,尤其要关注学生面对的知识挑战,这样才能设计出难度适中的题目,从而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体验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