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ppt

发布:2025-05-08约1.78千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的

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GBD2021研究提示:

卒中是我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和致残原因;;我国缺血性卒中/TIA患者1年内复发率为16%,

高危患者达20%;美国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率为9.4%;在我国,高达40%的门诊卒中患者是复发性卒中;多重危险因素干预可降低卒中发作;各国指南一致推荐——

抗血小板治疗是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局部;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评价研究;卒中复发住院风险:依从性好vs依从性差;长期坚持抗血小板治疗,

才能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国外经验:遵循指南,降低卒中死亡率;;临床研究也提示:缺血性卒中患者停用氯吡格雷后,

卒中再发及心血管事件风险也显著增高;AVAIL研究

卒中患者1年后二级预防用药率低下;卒中患者二级预防长期用药的影响因素;卒中2年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持续下降;CNSR数据

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出院3个月〕;;抗血小板药物分类及作用机理;;指南推荐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高剂量阿司匹林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CAPRIE研究:平均随访1.9年,使用氯吡格雷75mg/d

vs.阿司匹林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性事件发生风险;;缺血性卒中高危患者

服用氯吡格雷vs.阿司匹林会获益更多;CAPRIE研究:平均随访1.9年,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及胃肠道不适发生率显著降低,不增加大出血风险;美国、欧洲指南指出:对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氯吡格雷75mg/d治疗优于阿司匹林;所以,循证研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最长使用氯吡格雷的时间到达5年,与阿司匹林相比患者也显著获益,也未增加不良反响发生风险。

但与氯吡格雷75mg/d相比,氯吡格雷50mg/d并未降低出血风险,但血管性事件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这提示我们,氯吡格雷75mg/d用于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更合理,可长期使用。;;ESPS2研究:与阿司匹林或缓释双嘧达莫单药相比,缓释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ESPS2研究:提前停药的主要原因;PRoFESS研究提示:氯吡格雷vs.缓释双嘧达莫+阿司匹林,

虽然疗效相当,但出血风险显著降低;PRoFESS研究:

氯吡格雷vs.缓释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患者依从性更高;;医学前沿杂志2021;3(3):84-93;医学前沿杂志2021;3(3):84-93;医学前沿杂志2021;3(3):84-93;双联抗血小板〔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的适合人群;氯吡格雷在动脉源性卒中的应用;;;颅内出血:

抗栓治疗相关颅内出血发生后,应评估患者的抗栓风险及效益,选择是否继续抗栓治疗〔II级推荐,B级证据〕。

在急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后,患者如需恢复或启动抗栓治疗,建议在发病1周后开始〔II级推荐,B级证据〕。

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和潜在的抗凝治疗指征,可以考虑继续进行抗栓治疗〔II级推荐,C级证据〕。;心房颤抖:

对伴有心房颤抖〔包括阵发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使用适当剂量的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以预防再发的血栓栓塞事件。华法林的目标剂量是维持INR在2.0-3.0〔Ⅰ级推荐,A级证据〕。

新型口服抗凝剂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新型口服抗凝剂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班〔Ⅰ级推荐,A级证据〕,选择何种药物应考虑个体化因素。;假设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或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伴有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病症14d内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机〔Ⅱ级推荐,B级证据〕。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尽可能接受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原因不明的患者,建议延长心电监测时间,以确定有无抗凝治疗指征〔Ⅱ级推荐,B级证据〕。;医学前沿杂志2021;3(3):84-93;医学前沿杂志2021;3(3):84-93;医学前沿杂志2021;3(3):84-93;医学前沿杂志2021;3(3):84-93;指南对他汀治疗强度的推荐;其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