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规范.pptx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规范
汇报人:XXX
2025-X-X
目录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评估
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
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外科治疗
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与护理
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60%-80%。其病理基础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引发脑组织缺血。斑块破裂可形成血栓,加重脑缺血。
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流动力学改变也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包括高血压、动脉瘤、动脉夹层等,这些因素可导致脑部血流减少,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据统计,这类病因约占20%-30%。
其他病因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病因也可能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如心脏源性栓塞、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这些病因相对较少见,但不容忽视。据统计,这部分病因约占10%-20%。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主要症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偏盲、言语障碍等。约70%的患者在发病后1小时内出现症状,其中约50%的患者症状在30分钟内达到高峰。
体征检查
体检时可见肢体瘫痪、面瘫、舌瘫等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等。此外,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也可能出现异常。
辅助检查
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头颅CT在发病后24小时内可能无法显示明显病灶,MRI则能更早地发现缺血灶。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有助于排除其他病因。
临床分型与分期
临床分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型主要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轻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4分;中型:5≤NIHSS≤15分;重型:NIHSS≥16分。
临床分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期通常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发病后至2周内;亚急性期:2周至6个月内;恢复期:6个月以上。不同分期治疗原则有所不同。
特殊类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还有特殊类型,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型、小血管闭塞型等。特殊类型脑卒中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可能与其他类型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评估
病史采集
病史询问
询问患者或家属关于发病的详细经过,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出现的时间顺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史,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现病史询问
重点询问患者发病前几天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感冒、感染、手术、药物应用等可能诱发脑卒中的因素。了解患者近期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否有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家族史询问
询问患者家族中是否有脑卒中或其他血管疾病病史,特别是直系亲属的病史,有助于评估患者患病的风险。了解家族中脑卒中患者的年龄、症状和预后等信息,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重点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语言能力、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评估脑功能。包括评估肌力、肌张力、深浅感觉、共济运动和神经反射等,对判断脑卒中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生命体征检查
检查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异常生命体征可能是脑卒中的诱发因素或并发症,需要特别注意。
其他检查
根据需要,可能进行眼部检查、听力检查、心血管系统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脑卒中的疾病。此外,检查患者的皮肤、指甲、毛发等,有助于发现全身性疾病的表现。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和MRI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在发病后立即进行,MRI则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进行。这些检查可明确脑缺血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
血液学检查
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脑卒中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脑电图(EEG)
脑电图检查可帮助评估脑功能,对于昏迷患者或疑似脑炎、癫痫等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EEG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阿司匹林剂量通常为每日75-325毫克,氯吡格雷剂量为每日75毫克。这些药物可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适用于部分患者,如心源性栓塞等。常用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华法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肝素治疗期间应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其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