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_T3551—2023_实验动物实验用禽基本操作技术规范_黑龙江省.docx
ICS65.020.30
CCSB44
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551—2023
实验动物实验用禽基本操作技术规范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T3551—20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怀然、李昌文、王伟、关雪、应方园、于海波、夏长友、陈洪岩。
I
DB23/T3551—2023
实验动物实验用禽基本操作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禽的标识、保定、断喙、给药、样品采集、人道终点与安乐死、废弃物处理等
基本操作的技术要求,描述了对应的证实方法,给出了准备工作的相关信息。
本文件适用于对鸡、鸭、鹅、鸽、鹌鹑、雉鸡等实验用禽在实验中的基本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4925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T35823实验动物动物实验通用要求
GB/T35892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
GB/T39760实验动物安乐死指南
GB/T42011实验动物福利通则
实验动物安乐死技术规范
动物实验人道终点评审指南
3
4
动物实验审查应符合GB/T35823的要求。
合法购买实验用禽并索取动物种类、级别、数量、性别、日龄等相关资料。
无特定病原体(SPF)禽应从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采购并附有《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明》。
实验用禽应进行微生物学质量检测,至少应排查人畜共患病及禽烈性传染病。
1
DB23/T3551—2023
4.4
实验器具
4.4.1
4.4.2
4.4.3
电热断喙器,多孔径,可自动控温。
其他器具:点眼器、滴鼻器、滴瓶、翼膜刺种针、一次性注射器、棉拭子、剪、镊等。
实验器具应灭菌或消毒后传递入实验区。
4.5
药物
4.5.1
4.5.2
各类药物应按规定的条件保存、转运。
微生物、寄生虫类药物应现用现配,不应提前稀释。
5
标识
5.1
5.2
5.3
翅标选用禽翅标或中大型动物的耳号标,标记位置位于翅膀外侧无血管、神经部位。
脚号套在禽腿部,应随动物生长逐渐松扩内径。
颜色标识可选用染料或专用动物记号笔标记羽毛。
6
保定
6.1
6.2
6.3
6.4
满足实验要求同时宜缩短保定时间。
根据实验用禽种类、体型、实验操作类型等采用适宜的保定方式。
体型较大禽或精细的实验操作宜由助手协助保定,体型较小禽由操作人员独自保定。
在隔离器中开展禽实验,操作人员可用手臂将动物挤压在隔离器内壁协助保定动物。
7
鸡、鹌鹑等雏禽宜在6日~10日龄断喙。
保定雏禽,使喙闭合,切除上喙的二分之一、下喙的三分之一。
断喙前2d~3d、当天以及断喙后2d~3d,每千克饲料或饮水中加入2mg~5mg复合维生素
8
注射给药前应先消毒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宜选择胸肌和腿肌,特殊情况可选翅根肌肉;进针深度不宜过深,以免伤及骨膜、神
静脉、肌肉、腹腔注射均应有回针动作以查看有无回血、肠液,确保针头处于正确部位。
2
DB23/T3551—2023
8.2.1
颈背部皮下注射
注射部位为颈部背侧正中线的下三分之一处。握住禽头颈部,食指和拇指提起颈部皮肤与肌肉间
形成气窝,注射器针头与背平行、向禽尾部方向刺入气窝,缓慢注入药液。
8.2.2
胸部皮下注射
注射部位位于胸部上三分之一处。禽仰卧保定,拨开胸部羽毛,在龙骨突两侧、与体表约呈30°
进针,将药物缓慢注入皮下。
8.2.3
腿部皮下注射
注射部位位于禽大腿内侧,操作按照8.2.2规定执行。
8.3
肌肉注射
8.3.1
胸部肌肉注射
禽仰卧或倒提保定,选择胸部上三分之一处、龙骨突两侧的肌肉丰满处,针头与体表约呈30°进
针,注入药液。
8.3.2
腿部肌肉注射
注射部位为大腿外侧上三分之一处。禽倒提保定,针头与腿骨大致平行,与体表约呈30°刺入肌
注射部位为禽翅膀根部内侧肌肉。一手握双翅翅根,暴露翅根部。针头大致约与翅膀平行,垂直
于禽体刺入,注入药液。
禽翅静脉位于翅膀内侧中部羽毛较少的凹陷处。左手握住翅膀翻开,露出内侧面,拔除凹陷处羽
毛暴露静脉,用酒精棉球消毒。左手拇指压迫静脉近心端使血管充盈,食指与其他手指夹住翅膀,右
手持注射器向静脉远心端方向约呈15°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松拇指对近心端的